藏語電影"對話"世界:在文化碰撞中講述文化自信

發佈時間:2019-11-18 10:57:20丨來源:中國新聞網丨作者: 羅雲鵬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時下,越來越多的藏語電影走出國門,出現在世界影壇,並拿下如上海、柏林、威尼斯、芝加哥、釜山等國際性電影節大獎,相關藏族電影人表示,冀通過影像與世界“對話”,在文化碰撞中講述文化自信。

     時下,越來越多的藏語電影走出國門,出現在世界影壇,並拿下如上海、柏林、威尼斯、芝加哥、釜山等國際性電影節大獎,相關藏族電影人表示,冀通過影像與世界“對話”,在文化碰撞中講述文化自信。

  2019年藏族導演萬瑪才旦新作《氣球》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競賽單元,並在第55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斬獲最佳編劇大獎。

  “用影像的方式還原一個真實的藏區,對藏文化去神秘化和消費化,是一種文化翻譯的願望,也是一種天然的交流訴求。”萬瑪才旦説,近年來有著民族文化背景和視聽語言基礎的藏族新生代導演的出現,是中國藏語電影發展的關鍵。

  《岡仁波齊》《塔洛》《阿拉姜色》《撞死了一隻羊》……近年來在中國大陸院線上映的藏語電影雖以劇情片為主,但票房表現卻不俗,如《岡仁波齊》在貓眼電影中累計票房達1億元人民幣,而在豆瓣等社交媒體上,此類電影評分亦在7分以上。

  萬瑪才旦坦言,如何讓相對小眾的語言和題材的電影,面對漢語和英語為主的大眾電影市場及審美慣性是當下藏語電影面臨最具挑戰性的工作。

  近年來,藏語電影除參加各類國際性電影節外,亦“試水”在海外發行和公映,如《塔洛》DVD在北美發行、《草原的河》在日本東京岩波影院在內的50所影院公映,由《阿拉姜色》易名為《巡禮的約束》的電影也將在2020年2月8日定檔日本東京岩波影院公映。

  “影像在講述人類一種共通的情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在拍片的時候我並不把自己限定為藏族人,試圖影像能讓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讀懂,在文化碰撞中講述真實。”藏族導演松太加説。

  “藏語電影的文化背景來自雪域高原獨特人文,放在中國國內是民族題材電影,而在國際上又是中國電影。”松太加説,“因為自己從小生活在藏區,所以在拍電影時也在盡力將宗教、雪山、草原等這類‘符號’弱化,原本就有的東西只是背景,而不能成為內容或者‘聲音’。”

  “80後”藏族導演拉華加2018年憑藉電影《旺扎的雨靴》入圍柏林國際電影新生代競賽單元,並在此後參加第42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秀電影競賽單元,拿下第12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導演獎、第8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最受注目編劇獎等獎項。

  “藏語電影雖然講述的是藏區故事,但傳達的是人性的東西,人性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是共通的。”拉華加説,“要想讓自己的電影走得更遠,就需要兼顧東西方共有的表達方式,而這種表達方式就是真實的情感。”

  青海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龍仁青表示,民族性和地域性讓藏語電影表現出異質性,當前藏語電影也在社會變遷中“突圍”,通過“藏式幽默”講述溫暖的故事,在世界影壇展示來自中國雪域高原的文化自信。

      (作者: 羅雲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