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牧民到生態管護員,他們更愛黃河源了

發佈時間:2019-10-23 09:45:09丨來源:人民網丨作者:季覺蘇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他們更愛黃河源了。

海拔4280米的一夜讓採訪組的很多人睡不穩。10月17日早上8點,記者們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城出發,向黃河源頭牛頭碑進發。

瑪多在藏語中有“黃河源頭”的意思,距縣城西邊90多公里處的牛頭碑,是黃河源頭的標誌性地點。

只開了一小段硬化路,車輛便進入了石子沙地路面,相當顛簸。車隊在荒無人煙而又壯闊的草地山湖之間行進著。


採訪團車隊在開往黃河源頭的路上(攝影:皇甫萬里)

路面兩旁四五米處,欄起了一米多高的圍欄,那是牧民用來分隔草場的。不遠處,時不時可以看見幾隻普氏原羚躍過,還不斷望見奔跑的藏野驢,只是離開縣城二十來公里,原來傳説中的珍稀動物,卻成了採訪車隊的“鄰居”。


奔跑吧,藏野驢(攝影: 龍仁青)


藏原羚在注視你(攝影: 龍仁青)

前往牛頭碑的路上途經鄂陵湖,它與扎陵湖並稱黃河源頭的姊妹湖。無數從冰川滴融的小溪汩汩流過星宿海,向東一路奔波,便注入了鄂陵湖與扎陵湖,而從兩湖流出的河水,便成了黃河——當然,此時的黃河澄澈清亮,幾天前的青海媒體,還驕傲地用上了《天下黃河青海青》的大標題。兩汪青藍色的湖水,像一雙清澈的眼睛,那份遺世獨立的美麗,讓人屏住呼吸。之後,我們將追溯著從這裡流出的黃河,一路輾轉向東。


鄂陵湖 (攝影:黃偉)

山間一路跋涉,終於來到了位於措哇尕什則多山上的牛頭碑,上有胡耀邦和十世班禪分別用漢、藏文手書的“黃河源頭”大字。採訪團一行在牛頭碑前正式啟動了“2019行走黃河”採訪活動。我們每個人都鄭重帶上了鄂陵湖取來的一杯水,打算日後採訪結束之時注入黃河入海處。

牛頭碑腳下,有一間生態管護員管理站。雖是簡易板房,但進去以後格外溫暖。暖爐上熱著奶茶,兩張鋪著棉被的木板,再加上一張桌子,已經是房間內全部。管理站的桌上,一本巴掌大小印刷有些粗糙的畫冊被翻至一半,上面有全國各地的著名建築,還標注了藏文和漢語。


管護站裏雖然簡陋,但是很暖和(攝影: 季覺蘇 )

借助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執法局長曲洋才讓的翻譯,我們和穿著綠背心的生態管護員索索攀談起來。索索從前在黃河源一帶放牧,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成立後,核心保護區內禁牧,2016年,他轉型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一件熒光色背心、一個袖章,證明著他的新身份。從此,他每天騎著摩托巡看他管片中的山水林草湖,每個月,還能拿到1800元的收入。累了,就到這暖和的管理站喝喝茶,歇歇腳。索索的妻子和孩子都住在瑪多縣城,他在保護區內忠於職守,有時住在管理站,有時則借宿附近的親戚朋友家。


管護員們和曲洋才讓(左二)聊得很開心(攝影:季覺蘇 )

另一位管護員桑俄的家,距離管理站4公里。他從2014年就開始做生態管護員,原先的七八十隻牛都交給周邊的親戚代養了。和索索一樣,他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摩托車巡視草場湖區,發現問題及時彙報。

他説,每月1800元的固定收入,加上親戚家寄養的那些牛群收入,一年能有4萬元收入。他就是擔心摩托車有時會出故障,要花錢修。

桑俄夫妻倆的兩個孩子,也在瑪多縣城上學,寒暑假才會回來。

我們提出去桑俄家看看,他欣然答應。為了體驗騎摩托車在草原上馳騁的感覺,我們的攝像記者還坐在他摩托車的后座,體驗了一把管護員的巡視感覺。


桑俄夫妻倆在自家門口的合影(攝影:季覺蘇)

桑俄家到了。一片遼闊草原上,只有兩頂氈房散落其間。氈房口的狗見來了陌生人,一直狂吠不止。雖然外面寒風凜冽,但氈房裏特別暖和,取暖就用牛糞。禁牧以後,牛糞也成了稀缺資源。女主人很熱情,給我們每人都倒了杯滾燙的牛奶,又香又濃。


桑俄家的熱牛奶真好喝(攝影:季覺蘇)

桑俄家裏還有個衛星電視,是政府補貼的。不過,他們是昨天剛搬到氈房的,電還沒供上,電視還看不了。

女主人端了盆拿了面,要給我們做麵片了。還是不打擾他們,繼續趕路吧。

(作者:季覺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