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揣著一幅地圖來開兩會,為“一湖兩海”烏梁素海治理獻策

發佈時間:2019-03-05 18:57:20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王金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經過一年的實地考察、座談交流,會同相關專家調研,形成了一篇“關於恢復黃河故道,利用總排幹溝引水,改善烏梁素海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的提案”。

【摘要】

被稱為“一湖兩海”的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是內蒙古自治區三大淡水湖,對於近半土地面臨荒漠化威脅的內蒙古自治區來説,這“三盆水”被視為“救命之水”,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一湖兩海”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並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和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都提出了具體整改要求。

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圍繞“一湖兩海”生態治理,聚焦解決治理目標過高、規劃編制粗放等問題,圍繞水質改善、水量增加、環境品質提高的核心要求,合理設定目標,優化治理規劃,以科學權威的規劃引領治理整改工作,同時將抓好監督監管和問責問效。 

被稱為黃河“自然之腎”的烏梁素海,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防淩防汛、水質凈化的重要功能

中國網3月5日訊(記者 王金梅) 4日晚,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委員駐地酒店大堂的休息區,仍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他,揣著一幅地圖來開兩會,所做為何?

茶座上,一張攤開地圖的茶几和幾位熱烈討論的委員格外引人注意——他,揣著一張地圖來開兩會,為內蒙古“一湖兩海”烏梁素海的治理獻策。他是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經過一年的實地考察、座談交流,會同相關專家調研,形成了一篇“關於恢復黃河故道,利用總排幹溝引水,改善烏梁素海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的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帶著一張地圖來開兩會,為烏梁素海治理獻策(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鄭福田帶著一幅“內蒙古河套灌區現狀圖”來開兩會,就是希望能夠用直觀形象的方式來描述這個看似專業性較強的“引水方案”。

鄭福田對記者説:“我本身不是水利方面的專家,因此這個提案的準備是慎之又慎,請求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援,也廣泛徵詢了領域內專家的意見,形成的建議或許還有待完善之處,只希望盡可能為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一個思路,以供相關部門調研論證。同時也希望烏梁素海流域的綜合治理能夠為內蒙古自治區貧困旗縣——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百姓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狀態帶來改善。”

何為“黃河故道”?

1850年以前,黃河在三盛公水利樞紐以上二十里柳子處分為兩支,北支沿陰山南麓東流,是主流,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由於烏蘭布和沙漠東侵,北支淤積堵塞,逐步發展為河套灌區排水大通道(即現在的總排幹溝)。南支遂成主河道。

烏梁素海曾是北支的河跡湖,後因山洪和灌區排退水匯集,形成了今日的烏梁素海。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功能性濕地,面積44萬畝(293平方公里),承擔黃河水量調節、防淩防汛、水質凈化的重要功能,是黃河的“自然之腎”。

鄭福田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並介紹提案情況(攝影:趙海賓)

“自然之腎”如何變成了“生態之患”?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區水體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功能退化,雖然通過近年的綜合治理,環境明顯改善,整體水質接近地表水五類標準,局部區域達到四類標準,但影響湖區生態的關鍵因素尚未根本治理,隱患仍然存在。

鄭福田經過調研了解到,烏蘭布和沙漠近40年不斷東進南移,每年向黃河輸沙近億噸,致使黃河河床每年抬高10釐米以上,嚴重威脅著黃河、華北和京津地區的生態安全。

黃河原北支沿線兩側及烏梁素海周邊,有17個鄉鎮十幾萬人口處於貧困帶,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200多人。

內蒙古河套灌區總排幹渠

建議“河湖聯通”“大引大排”利用過境活水調劑改善生態

黃河流經巴彥淖爾345公里,年均過境流量316億立方米。

鄭福田經過調研座談,請教了相關專家之後,對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提出這樣的建議:加大生態補水力度,加快水體置換是改善這一地區生態環境、解決群眾脫貧問題的重要措施。

恢復黃河北支故道,從三盛公水利樞紐上游二十里柳子處引黃河水經奈倫湖、冬青湖、大鹼湖、永明海子穿越烏蘭布和沙漠直至總排幹,向烏梁素海進行生態補水後回歸黃河,實現“河湖聯通”“大引大排”,利用過境活水調劑改善生態環境。工程需開挖120公里左右的引水渠道,並在總排幹上游10公里處的大鹼湖建設庫容5千萬立方米的調蓄水庫。

四維度“小心論證” 為“大膽設想”提供可行性

對於這一“大膽設想”,鄭福田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和專家組進行了仔細調研和“小心論證”,研究可行性。

鄭福田説,從地理條件看,黃河二十里柳子引水口地面高程1055米,總排幹源頭永明海子高程1034米,兩地相距120公里,高程差21米,烏蘭布和沙區幾個河跡湖保水條件好,適合建設調蓄水庫,具備自流引水條件。

從用水條件看,巴彥淖爾段是黃河流域緯度最高的,黃河淩汛嚴重威脅包蘭鐵路和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年淩汛槽蓄水約為8億立方米,需河套灌區各級水利工程分淩緩解淩汛壓力。

兩會期間,鄭福田拿著特意帶來的地圖與同界別委員交流提案內容(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從工程條件看,新開引水渠沿線多為尚未開發的沙區,佔用耕地少,徵拆面積小。近年來,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前期工作,黃河引水口、奈倫湖、總排幹入黃段等關鍵節點工程已經實施,有的已發揮效益,可減少工程投資。

從實踐條件看,內蒙古黃河工程管理局曾于2000年提出規劃,擬利用烏蘭布和沙區河跡湖建設蓄滯洪區,與總排幹溝聯接實現水迴圈,雖未能實施,卻也為我們的建議提供了支撐。

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

總排幹溝引水方案將大幅改善烏梁素海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

在鄭福田和他的提案專家組成員看來,這個“恢復黃河故道,利用總排幹溝引水,改善烏梁素海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的方案有諸多效益可期。

一是實現向烏梁素海常年輸水,加快湖水流動和水體置換,減輕內源污染,稀釋點源、面源污染,改善水質,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區、黃河流域調節庫、河套灌區排泄區、區域生態系統緩衝區作用。

二是改善沿線生態環境,形成新生態功能區。改善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防止沙漠東進南移。

通過近年綜合治理,當地環境明顯改善,但隱患仍然存在

三是利用黃河淩汛槽蓄水,通過大鹼湖的調蓄髮展高效節水農田20萬畝左右,為生態移民打牢基礎,帶動烏蘭布和沙區周邊産業發展,拓寬烏梁素海周邊群眾産業脫貧路徑,有效促進貧困人口增收。

四是有效緩解淩汛壓力,減低河套灌區各大幹渠春季開河分淩造成的工程破壞程度。

“希望國家層面對‘恢復黃河故道引水,改善烏梁素海和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方案’進行科學論證,並將該工程納入烏梁素海綜合治理工程統籌考慮,付諸實施。”鄭福田説。 

我國著名四大古灌區之一——內蒙古河套灌區現狀圖,現有引黃灌溉面積近1000萬畝,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目前正在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翻拍: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黃河流域最大功能性濕地烏梁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