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追夢人丨走近"非遺人"丹·道日吉 聽聽屬於他的"天地人之和音"

發佈時間:2019-06-17 15:03:14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宋曉波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潮爾道是蒙古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多聲音樂現象,是蒙古民族珍貴的原生態多聲音樂文化遺産的精品。在丹·道日吉的心裏潮爾道是《蒙古藝術文化》中的巔峰文化。

丹·道日吉,蒙古族著名潮爾道歌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潮爾道自治區級傳承人。內蒙古藝術學院“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研究與傳承基地”研究員。錫林浩特市阿巴哈納爾潮爾道、長調協會會長。中央民族大學英才班特聘潮爾道、長調專家、錫林郭勒職業學院蒙古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客座教授,錫林郭勒職業學院潮爾道傳承班擔任教師職位。

丹·道日吉老師自幼愛好蒙古族音樂,十幾歲便開始學唱長調歌曲,曾向蒙古族長調歌王哈扎布學習潮爾道,掌握了潮爾道演唱技法。2010年7月,在蒙古國舉辦的“國際蒙古族歌曲演唱比賽”中演唱潮爾道榮獲金獎。2012年8月第三屆“哈扎布杯”長調大賽中榮獲一等獎。2014年1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來錫林浩特市考察工作時丹·道日吉和學生一起迎接習近平總書記獻哈達,並演唱了潮爾道。2017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丹·道爾吉老師應邀到中央民族大學進行了烏日汀哆(長調)與潮爾道的講學。

只有磁帶的年代便愛上了這種聲音

因為對歌藝有著濃厚的興趣,丹·道日吉從小便學唱烏珠穆沁長調,八十年代開始接觸潮爾道,那時候只有磁帶,沒有太多歌曲,歌王哈扎布的歌曲卻被廣為流傳,丹·道日吉便聽著偶像哈扎布錄音學習潮爾道、長調歌曲。比如《曠野》、《金訶子》等歌曲。

用十幾年的時間傳承潮爾道工作

時代的光芒下長調與潮爾道走向了發展的道路,比起以前更加有序的進步,藝術方面有了巨大的發展,像丹·道日吉這樣的藝術老師,從2002年開始做潮爾道傳承方面的工作,這一做便是十幾年。

培養發掘民間音樂人才

從前長調是有系統的學習環境,而潮爾道很少,幸運的是2011年丹·道日吉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首次創辦了潮爾道傳承班,因關於潮爾道文書資料很少,2011年與妻子烏蘭格日勒一起完成了蒙古民族潮爾道研究專著《天地人之和音——潮爾道》一書的撰寫並出版,這本著作的誕生給很多潮爾道愛好者們奠定了基礎。

“在春天播下種子,秋天必將收穫滿滿”從2011年到現今已經有一百多名學生畢業,這些學生有的在烏蘭牧騎、有的唱著潮爾道從事相關崗位,散發著民族音樂最耀眼的光芒。

屬於內蒙古蒙古族自己的品牌

丹·道日吉老師:"潮爾道是蒙古族自己的品牌,潮爾道是唯一一個在錫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因為潮爾道在別的地方沒有,所以潮爾道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潮爾道將遊牧蒙古人蒼茫歷史的氛圍和色彩傳遞到今天。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一歌頌遠古遊牧文明的歌種,口傳口、心傳心、代代相傳,將這份音樂文化遺産傳遞給成吉思汗的胞弟別力古臺的後裔,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和原阿巴哈納爾旗(今錫林浩特市)。

潮爾道是蒙古族原生態音樂中精髓的成品

潮爾道是蒙古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多聲音樂現象,是蒙古民族珍貴的原生態多聲音樂文化遺産的精品。在丹·道日吉的心裏潮爾道是《蒙古藝術文化》中的巔峰文化。潮爾道起源於古代,能融合多方面的蒙古遊牧文化,後來,被當時蒙古族宮廷音樂唱成朝廷禮儀歌曲的根源文化。包含著長調的形式,但是它是用潮爾道形式歌唱。它是多樣化的,由多個聲部結合的一種藝術。潮爾道與長調、呼麥有著不可分離的共性,但也有著其獨特的個性。

長調多數時候用馬頭琴伴奏演唱,潮爾道有潮爾便可以,因為潮爾用人的嗓音發出聲音伴唱,不需要其他任何樂器。潮爾道是需要一個人伴唱潮爾或者由兩三個人一起潮爾,當然也可以更多人的一起潮爾從而形成潮爾道演唱形式。

潮爾與呼麥的區別,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裏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係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但潮爾是不能以單獨形式展現的,必須跟長調結合在一起才能發出動聽的多聲部。

生活方式在消逝,民俗在消逝

從潮爾道的這種自然和聲概念的音樂色彩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五畜遍佈廣袤無垠的遊牧草原、在輕輕吹拂的微風中奶酒飄香的盛夏、遊牧人的無限自由和無比的快樂、遊牧人與大自然存齒相依的生命理念之完美的和諧……潮爾道將遊牧蒙古人的生活、習俗、自然環境等文化藝術之深層的內涵和底蘊、以及蒙古汗國的輝煌,以潮爾道這樣的多聲音樂形式,展現給今天的人們,傳承給他們的後代。

丹·道日吉還有著一件“心事”那就是民俗丟失,民俗丟失的話歌藝也會相對的丟失,那時候廣袤的草原,到現在已經無法觸動內心,現在出了很多礦山,連年乾旱導致草原大面積退化,為此牧民心中甚是傷感。草原生態環境的退化也讓蒙古族正在失去最主要的遊牧文化,也跟著讓五畜都在消失。

非遺是什麼?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形式,也是文化現象整體。它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産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當前非遺傳承被保護起來,也使非遺傳承人肩負起時代給予的責任和使命,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非遺技藝“活”起來,融入到百姓生活,更讓這門技藝發揚光大。


【相關閱讀】

“潮爾道”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創造出來的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和聲演唱形態,是蒙古族音樂的最高典範之一,人們普遍認為它是蒙古族宮廷音樂的孑遺,“潮爾”意為“回聲”“迴響”等,是蒙古族一種古老的多聲部合唱,由一名男高音歌手主唱長調的旋律部分,另外若干男歌手演唱持續低音潮爾聲部伴唱及眾人參與伴唱的圖日勒格。潮爾道是蒙古民族傳統多聲音樂四大“潮爾”類藝術種的一種,它以《浩林潮爾與高音旋律(長調歌)》形成二重結構的演唱形式,來展現唯美的自然合音與和聲的一種獨特的歌唱形式。潮爾道于2008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進一步激發了草原人民對這一藝術形式的保護與傳承的熱情,使這一古老的演唱形式得以從草原走向更高的舞臺。

(來源:錫林郭勒文化旅遊微信公眾號 作者:宋曉波 烏達木 敖登格日勒 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