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焦點關注>

錫林郭勒盟:走出美麗與發展的雙贏之路

2018-05-07 11:05:12 | 來源:工人日報 | 作者: 李玉波 | 責任編輯:蘇文彥
摘要:錫林郭勒大草原以綺麗俊美的風光揚名天下。草原生態保護不僅關乎北方的生態安全,還關乎幾十萬牧民的生計。如何守住發展與生態的底線,走出一條美麗與發展的雙贏之路,是錫林郭勒盟乃至內蒙古自治區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以綺麗俊美的草原風光揚名天下。

草原生態保護,不僅關乎北方的生態安全,還關乎幾十萬牧民的生計。如何守住發展與生態的底線,走出一條美麗與發展的雙贏之路,是錫林郭勒盟乃至內蒙古自治區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朱寶忠是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巴彥淖爾嘎查牧民,最多時養著1100多只羊、60多頭牛和20多匹馬。近些年,他逐步減畜,如今只養600隻羊。雖然羊群的數量減少了一半,但朱寶忠卻覺得“生活比過去過得滋潤”。

看著記者一臉疑惑,朱寶忠算了筆賬:養600隻羊每年賣羊羔的收入大約10萬元,羊多了就要雇人放牧,一個羊倌每天200元工資,一年就是7.2萬元。養多了草料不夠,每年買草過冬至少還要花三四萬元。

“過去人們覺得牲畜越多越富裕,但如今要過好日子,牲畜必須少而精。要想日子越來越好,只有保護好草原生態環境才行。”朱寶忠説,2000年以後,他開始逐步減畜。這幾年,又把自家的7920畝草場用網圍欄分成9片,搞起了劃區輪牧。以往養羊多的時候,草場總會被羊啃個精光,到了冬季,要買草料才能讓羊群過冬。自從搞起了輪牧,養的羊少了,朱寶忠自己就能照看羊群,不但草夠吃了,還能年年打草出售,多了一筆收入。

如今,合理控制草原載畜量已經成為牧民的共識。牧民們都知道,草原是賴以生存的家園,一旦違背自然規律破壞了草原生態,最終受損的還是自己。

2015年以來,錫林郭勒盟源頭節約保護草原150.86萬畝,嚴格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多年來超載過牧的問題得到初步遏制。2017年全盟牧業年度牲畜存欄1453.11萬頭只,較2016年減少170.5萬頭只,天然草場載畜量首次出現負增長。

同時,錫林郭勒盟制定並嚴格落實天然打草場刈割制度,執行刈割規程,不僅對打草時間嚴格控制,還對刈割規程提出明確要求:對具備輪刈條件的飼草産區,採取輪刈制度;不具備輪刈條件的地區,每打草300米寬,必須保留20米以上的草場植被作為草籽帶,留茬高度不得低於6釐米;植被蓋度在30%以下,草群平均高度在15釐米以下、乾草産量在每畝30公斤以下的草場,禁止打草,無序打草、掠奪性打草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三年來預留草籽帶面積313萬畝,佔實際打草面積的4.7%。

在錫林郭勒草原,草原生態保護已經形成了盟、旗縣市(區)、蘇木(鄉鎮)、嘎查(村)四級“全天候”管護網路。基層的嘎查牧民生態管護員已經超過1100人,他們一旦發現破壞草原的行為,便會及時向生態保護執法部門報告。

錫林郭勒盟開發了內蒙古第一個大數據生態保護系統平臺,實施了區域無人機巡護,啟動建設“全盟大數據草原生態監測監控系統”項目,創新了草原生態保護模式,提高了管理成效。(原標題:錫林郭勒盟的牧民有一筆生態賬)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