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要聞

“南豬北移”別讓環境承受不了

發佈時間:2018-01-30 09:34:14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

        據初步統計,東北地區在建生豬養殖項目投資已超過615億元,2018年底前可新增出欄1540萬頭。國內大型畜牧業龍頭企業也相繼佈局東北地區。

“近兩年來,南豬北移已成為趨勢。”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浦華1月2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農業部印發的《全國生豬生産發展規劃(2016—2020)》(簡稱《規劃》)明確指出,生豬養殖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生豬綠色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根據農業部最近印發的《畜禽糞污土地承載力測算技術指南》,我們初步測算,東北地區還有30%左右的養殖發展空間。但要注意的是,東北地區的環境容量也是有限的,南豬北移應適度、規範,有序發展。”浦華強調。

養殖污水是水污染的重要來源

  據環保部門調查,一頭豬産生的污水相當於7個人的生活污水,而一個規模化養殖場未經處理的污染物,其排放量不亞於一個中型工業企業的排污量。對養殖戶來説,處理豬糞等污染物,不僅成本高,治理難度大,而且需要一定的技術。

浦華説,在南方水網地區,有的養豬戶把養殖污水偷排漏排到附近的小河小水溝中,非常方便,監管難度大,這也是很多南方農村水體黑臭,富營養化嚴重的重要原因。

《規劃》在評估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對全國養豬區域做出了明確劃分。把京津滬地區以及江蘇、浙江、福建、安徽等南方水網地區共11個省市劃入約束髮展區,東北四省區被劃為潛力增長區。預計東北等區域年均增長1%—2%,成為我國豬肉産量增加的主要區域。

東北種養迴圈的空間較大

四川、湖南和河南的養豬數量位於我國前三甲,南方是傳統養豬的重點區域,東北有何優勢?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認為,從生産看,東北地區是新興生豬産區;從成本看,東北地區在人工成本、土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明顯。

浦華具體解釋説,目前東北養殖基數不是很大,具有區域優勢。從環境承載能力來看,東北地區優勢也很明顯。目前,東北四省區生豬年出欄量約為7100萬頭,不及四川一個省的出欄量。東北地區相對來説,人口密度小,河流等水體較少,廣袤的土地有足夠的接納能力。

飼料佔生豬養殖總成本的70%,玉米又佔飼料的70%。而東北正好是我國玉米等糧食的主産區,據測算,一個年出欄10萬頭商品豬的養殖場建在東北,一年飼料成本比在南方減少480萬元人民幣。

“豬糞還可做成有機肥,在玉米等耕作時使用。”浦華説,玉米種植帶和畜牧養殖帶緊密結合,是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普遍經驗。

治污技術成熟主要看投入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豬肉産量5340萬噸,豬肉佔我國肉類總量的60%以上,佔世界豬肉的産量將近一半。據測算,目前我國生豬糞便産生量超過6億噸,約佔畜牧業糞便總量的1/3,綜合利用率不足一半。

“其實當前,豬的糞污、臭氣治理技術已成熟。”浦華認為,由於投入成本和技術水準等因素,散養戶或小養殖戶很難達到環保要求,但對於上規模的養殖企業,做到相關環保要求壓力不大。因此,國家的總體思路是“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建立現代生豬種業,促進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

既要保供給又要保環境,既要吃上豬肉,又不能聞臭味、受累污染水體。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説,生豬産業發展應找到這樣的一個平衡點。大型養豬集團、飼料企業都發佈了未來養豬計劃,若這些目標能最終實現,將彌補禁養拆遷、散戶退出帶來的市場空缺。

馬有祥説,《規劃》的具體目標就是,到2020年豬肉産量在“十二五”末基礎上穩定略增,規模養殖比重達52%,糞便綜合利用率大於75%等。

責任編輯:陳思

2016中食協高研班暨品牌委...中食協品牌戰略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邛崍舉行【詳情】

2015國際洗手日·滴露千萬...2015年10月14日,在第八個國際洗手日前夕【詳情】

解讀培根火腿新名字:致癌物“豬肉牛肉羊肉都是致癌物”的説法充斥網路。【詳情】

假如螃蟹不再“五花大綁”記者發現有的青蟹綁繩竟超31米,繩子佔重比超過20%。【詳情】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産,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繫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824992
投訴建議:010-88824992
電子郵箱:food@china.org.cn

版權説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