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杭可科技披露,公司于近日收到大眾西班牙及大眾加拿大兩家公司通過競標系統生成的合同。合同標的為大眾集團在西班牙和加拿大生産電池所採購的鋰電池後道設備,合同總金額超過公司上一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45%。
杭可科技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39.32億元,與之對應,上述合同總金額折合人民幣或超過17.69億元。
就在不到一週前,海目星發佈公告稱,收到海外頭部車企客戶的中標通知書,中標項目為動力電池鐳射及自動化相關設備,中標金額折合人民幣約為12.5億元。
接連斬獲海外大單是我國鋰電設備企業“出海”的階段性成果,更是我國鋰電産業鏈持續推進全球化發展的縮影。
走入全球市場
除杭可科技和海目星外,先導智慧於今年3月18日公開表示,公司斬獲美國鋰電設備訂單,將為美國電池製造商ABF提供總目標為20GWh的鋰電池智慧産線服務。
事實上,為成功“出海”,我國鋰電設備企業早已謀篇佈局。例如,杭可科技作為鋰電池後處理系統的龍頭廠商,與LG、SK、三星等海外頭部客戶一直有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海外業務經驗成熟,渠道資源豐富。2023年,公司根據行業形勢及市場情況,堅定“走出去”戰略,優先推動國際業務,接連獲得1.46億美元的SK美國工廠擴産項目和1.17億美元的遠景動力在英國與法國擴産項目的大額訂單,外資客戶訂單佔比快速提升。公司表示,上述合同的簽訂,有利於公司在全球新能源電池領域的業務拓展,尤其是在歐洲及北美市場的拓展。
科方得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産鋰電設備企業的“出海”成果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中國企業正在尋求更廣闊的市場和機會,國産鋰電設備得到了海外市場的認可,不僅證明了國産設備的技術實力,也為中國鋰電産業鏈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此外,海外市場的開拓將有助於推動國産鋰電設備的技術創新和升級,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出海”要靠硬實力
高工産業研究院預計,2024年將成為國內鋰電池産業鏈海外集中“落地年”。其中,東南亞、東歐以及南美將成為項目落地的主要區域。
對於鋰電設備的“出海”前景,傳播星球App專家張雪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球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新能源産業,紛紛推出激勵政策,鼓勵本土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和儲能産業。尤其是歐美國家,本土投資促進了對鋰電池生産線設備的需求,有助於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獲得更大的份額。
“日韓鋰電池企業也在全球擴建産能,其高度依賴先進的生産設備。而中國鋰電設備極具競爭優勢。”張雪峰説。
近日,研究機構EVTank、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中國電池産業研究院共同發佈的《中國鋰電産業鏈企業出海戰略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中國鋰電産業鏈經過十年的培養,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全球市場競爭力,各個環節均具備短期內無法被超越的成本優勢和技術優勢。
“鋰電設備企業也需要加強與海外合作夥伴的溝通、協作,通過與行業巨頭合作,中國企業能夠進一步提升技術水準,並與合作夥伴實現共贏。”張新原説。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