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他進一步指出,事實上,目前已經出臺的多項政策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穩定經濟運作提供了良好支撐。
從財政補貼來看,疫情發生以來,財政部門根據疫情態勢和防控需要,持續加大資金投入。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24日,各級財政累計下達1008.7億元,統籌用於疫情防控,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一線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基層防疫經費、中央醫藥物資儲備經費,都有各級財政資金的堅強保障。
從稅費優惠政策來看,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産企業為擴大産能新購置的相關設備,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對納稅人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取得的收入,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生活服務以及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等,通過減輕企業、個人負擔,支援疫情防控,穩定經濟運作。
同時,各地各級財政部門也積極行動,因地制宜出臺不少政策措施,為穩定經濟運作提供了良好支撐。這一系列政策都彰顯了財政應急兜底的作用。
劉尚希指出,在此過程中,要高度關注那些脆弱的産業鏈、供應鏈及其薄弱環節,防止疫情衝擊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要及時修復因疫情衝擊而斷裂的供應鏈和産業鏈,防止出現永久性損傷。政府與市場要形成合力去解決堵點、痛點問題。此外,為企業解困,要從暢通經濟迴圈入手,統籌施策,形成“政策組合”,單一的“點狀政策”難以解決問題,如資金、用工、物流以及原料、銷售等都影響企業正常運營。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盡力避免陷入“政策無效而又難以退出”的困境。
他表示,財政是社會共同體的血液,與社會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細胞都有直接的關聯,但其作用未必都是顯性的。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財政的作用更多是隱形的或隱性的,如乘數效應、杠桿效應、支撐效應、分配效應等。歸納起來,就是提供更大宏觀確定性,避免公共風險轉化為生産成本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財政要發揮上述作用,去支撐宏觀經濟的穩定,社會的穩定。讓整個社會預期變得更好,包括生産經營者、投資者、消費者的預期,這樣大家才能有信心。”
“當前,政府、市場、社會通過協調配合形成一種合力,恰恰體現了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走群眾路線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劉尚希指出,制度優勢是我國的最大優勢,也是戰勝疫情的最可靠保證。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