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16日訊(記者 郭偉瑩 實習生 王國燚)近日,渤海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財險”)公開掛牌擬增資不超過21億元,對應持股比例不超過51.55%。增資完成後,當前股東結構將被改變。渤海財險稱此次增資主要用於償付能力的補充以及對投資、非車險領域發展的支援。
反觀渤海財險,2021年虧損3.5億元,保險業務收入僅同比增長10.9%。其中,車險業務佔比高達86.9%,承保虧損4.7億元。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自2021年二季度末開始連續下跌,2022年一季度雖有好轉,但仍逼近監管紅線。
渤海財險在2022年一季報中指出,2022年考核中突出業務結構優化和對非車險考核,突出“虧損機構一票否決制”。同時,推進虧損機構治理。堅決裁撤虧損機構,加速出清虧損業務。另外,持續優化業務結構。非車業務佔比不斷提升。車險堅持品質為先,主動降速。
擬增資不超過21億
5月5日,根據天津産權交易所公開披露資訊顯示,渤海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財險”)自2022年5月5日至2022年6月29日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擬新增註冊資本為0-21億元。
對於募集資金用途,渤海財險稱主要用於公司償付能力的補充以及對投資、非車險領域發展的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財險此次擬募集資金對應持股比例不超過51.55%,而原股東均放棄參與增資。增資完成後,原股東合計持股比例不低於48.45%,新股東合計持股比例不超過51.55%。
資料顯示,目前渤海財險第一大股東為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40.62%;天津渤海國有資産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6.06%,澳大利亞保險集團有限公司持股13.93%,天津濱海高新區資産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2.67%,北方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15%,天津聯津投資有限公司持股5.57%。
針對增資等相關問題,中國網財經記者向渤海財險方面進一步了解。截至發稿,未收到相關回復。
渤海財險稱,本次增資的增資企業增加股份不超過210000萬股,單一投資方持股比例不得超過增資後增資企業總股本的三分之一(單一投資方與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的持股比例合併計算),每股價格不得低於(含)1.0080 元,本次增資同股同價。在法律法規規定範圍內,新引入投資方數量不限。
對於增資達成或終止的條件,渤海財險稱增資企業根據募集情況決定本次增資是否達成,如未達成則將繼續資訊披露。增資終止條件為資訊披露期或資訊披露延長期滿未徵集到合格意向投資方;本次增資擴股未獲行業監管機構審批通過;未按照《增資協議》約定支付增資款的;影響交易進行的其他情形。
2021年虧損3.5億元
根據渤海財險發佈2021年年度資訊披露報告顯示,渤海財險2021年虧損3.5億元。其中,投資收益1.5億元,同比下降16.5%。
針對虧損原因,渤海財險未在年報中提及。據增資掛牌資訊中顯示,北大方正集團流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北大方正貴陽商業不動産債權計劃、北大國際醫院債權投資計劃、海發醫藥應收賬款私募證券化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共計原值2.8億元。而北大方正已進入債務重整階段、外貿-海發醫藥應收賬款私募證券化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已到期違約。渤海財險預計未來將發生鉅額減值準備。
資料顯示,2021年6月,渤海財險增資約3.48億元獲批。該筆增資獲批後,渤海財險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未見好轉。從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來看,渤海財險從2021年第二季度末的123.75%開始下跌,2021年第三季度末為100.26%,2021年第四季度末為101.72%,已逼近監管紅線。
時至2022年一季度,渤海財險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2.38%,預計下個季度(2022年二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9.01%。連續兩個季度(2021年四季度、2021年三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C類,為償付能力不達標保險公司。
官網顯示,目前,渤海財險擁有24家省級機構,近300家地市級和縣級機構。年報披露顯示,渤海財險2021年保險業務收入36.7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車險業務佔比高達86.9%,承保利潤則表現為虧損4.7億元。
另外,保險業務收入排名前五的險種還有責任保險、意外傷害保險、企業財産保險和健康險,分別佔比5.15%、3.51%、1.65%和1.58%。而除企財險外,其餘險種均承保虧損。具體來看,責任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險承保虧損分別為0.22億元、0.2億元和0.3億元;企業財險保險承保利潤213.7萬元。
渤海財險在2022年一季報中指出,2022年考核中突出業務結構優化和對非車險考核,突出“虧損機構一票否決制”,突出對新單經營成本的考核,堅決淘汰低績效、低産能和不認同公司經營理念的人員。同時,推進虧損機構治理。堅決裁撤虧損機構。有針對性調整費用政策及核保政策,清單級別篩查虧損客戶,加速出清虧損業務。另外,持續優化業務結構。非車業務佔比不斷提升。車險堅持品質為先,主動降速。對部分機構的重點車型實施精準管控。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