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25日訊 2019年中國金融發展面臨的環境依然複雜,內、外因素擾動給中國金融發展帶來新的、更多地不確定性,為關注這些新變化,向世界講述中國金融故事,2019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金融供給側改革與開放”會議現場發佈了《2019中國金融政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當下和未來的金融形勢進行展望。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陸磊在會議現場介紹了《報告》主要內容,他從導向、結構、功能三個維度闡釋了金融如何回歸本源,如何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上海市金融黨委書記、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鄭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邢煒先後對《報告》進行了點評。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主持《報告》發佈環節。
導向:問題導向決定金融政策導向
陸磊指出,《報告》覆蓋了貨幣與金融,國內和國際,穩定和發展各個維度。
他介紹,《報告》分析了中國持續存在的三個“兩難”問題:一是金融業增加值已經包含了風險溢價,面臨著服務實體與承擔風險的“兩難”;二是價格管制則融資難,放開價格則融資貴的“兩難”;三是加杠桿則引至未來風險進一步膨脹,而嚴監管、去杠桿則可能使當下風險顯性化的“兩難”。
結構:發展直接融資是供給側結構改革關鍵環節
陸磊表示,針對上述三個“兩難”問題,《報告》給出了解決方案:發展直接融資市場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它可以使我們擺脫服務實體與承擔風險的困境,流動性分配與實體融資的困境,加杠桿需求與去杠桿要求的困境。”
具體來看,《報告》指出發展直接融資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務之急需要從兩個方面推進:一是法治保障,這就要求完備法律體系,嚴謹立法過程,同時完善公正司法程式和裁判執行系統。二是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有序解決利率雙軌制和定價失靈問題所導致的剛性兌付。
功能:依靠改革、開放讓金融回歸本源
“發展直接融資當然是治本之策,是實施金融政策推動金融發展的長期導向,但是不能忽視短期,不能忽視治標的重要性。” 陸磊強調,要依靠改革、開放讓金融回歸實體和管理風險的基本功能,政策制定既要著眼長遠,又要針對當下, 在短期仍需要在現有金融結構框架下推動金融業發揮服務實體和管控風險兩大職能。
陸磊認為,《報告》是年度金融政策實錄,也是對政策得失的價值判斷,也還是優化政策的建議。金融服務實體和風險防控的主體是金融體系,其核心是金融資源配置。
《報告》發佈後,鄭楊、邢煒先後對其進行點評。
優化政策建議 建設良好金融生態
鄭楊指出,《報告》從各個方面對完善我國金融體系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比如,《報告》建議要改革和完善上市制度,通過建設開放、透明、有活力的資本市場來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更好地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再比如,金融監管方面,《報告》建議要界定好監管邊界,加強統籌協調,更好地防控風險。
“上海已經成為中國金融發展環境最為完善的地區之一,聚集了一大批金融機構,未來上海將以建設全球人民幣市場為核心,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確保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定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鄭楊在點評中重點提到了《報告》的建言在未來上海市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報告》的建言有助於幫助上海建設一個良好、安全的金融生態環境。
解決自身問題 實現高品質發展
“《報告》對上一年度經濟、金融情況和政策進行梳理、分析、判斷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事情。”邢煒在點評中指出,《報告》在國內、外有一定的權威性,是中外讀者了解中國金融的一個重要窗口。
同時,邢煒在點評中也對我國如何管控貿易摩擦下的金融風險提出意見。他認為,複雜的外部環境下,促發展和防風險應該提到同樣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是解決好自身存在的問題。
“只有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成功應對各項壓力。” 邢煒舉例介紹,儘管各界認為銀行業和保險業運作穩健,風險總體可控,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有所增強,而且銀行業和保險業支援實體經濟力度不斷加大,但保險業還可以努力往高品質發展階段進步。
(責任編輯:程宇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