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國經濟版圖,長三角地區是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詞,長三角地區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顯著提高,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科技創新一體化
打開刷新光量子資訊技術世界紀錄的“九章三號”,會看到數個圓柱形“小冰箱”,裏面精心排布著多個比指甲蓋兒略大、帶著光纖“小辮子”的金屬模組。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介紹,這些模組名為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是“九章三號”中捕捉並識別單個光子的“眼睛”,在上海誕生,到浙江封裝,再到安徽應用,每個單光子探測器都會經歷一場長三角協同創新之旅。
尤立星表示,上海有非常強的科技實力,浙江嘉善有製造的成本優勢,安徽合肥處在持續探索量子科技前沿。長三角協同創新持續助力量子科技攀登科技高峰,團隊將繼續圍繞應用需求推動單光子探測技術演進。
位於浙江杭州市錢塘(新)區的中國藥科大學(杭州)創新藥物研究院內,工作人員正熟練操作儀器設備。該院由中國藥科大學和錢塘區合作共建,中國藥科大學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積極連結長三角産業要素資源,分別在杭州錢塘(新)區和蘇州設立研究院,為當地企業提供服務。
中國藥科大學(杭州)創新藥物研究院科研部副部長祁小樂説,蘇州生物醫藥産業的先發優勢明顯,主要以大健康和檢測試劑為主。錢塘(新)區有完善的生物醫藥産業化配套基礎,以高端製劑為方向。依託長三角生物醫藥産業的創新集群優勢,該院已建成多個高能級技術平臺與研發服務中心。
從實驗室原始創新,到加速成果轉化、促成“揭榜挂帥”、孵化扶持創業……協同創新,讓要素在長三角自由流動,創新活動産出形成“幾何效應”。如今,滬蘇浙皖區域創新能力均位列全國十強,協同創新的“長三角模式”躍然而出。
産業協作一體化
今年1月,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開啟商業首航。目前,國産第二艘大型郵輪正在上海加緊建造。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琦介紹,在國內採購零部件,來自長三角的供應商佔比超60%。公司還聯合江蘇的一所高校,成功研製了大尺度薄板矯平的電磁矯平裝備。
近年來,安徽省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城市協同合作,促進技術要素流動,加快産業園區建設。
依託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安徽聚焦十大新興産業,著力佈局一批跨省協作的“創新飛地”,積極構建行業認可的高端研發創新平臺,推進政策、人才、技術等方面的跨區域深層次合作。同時,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不斷推動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積極對標滬蘇浙先發地區,加大科技創新及協同攻關力度,建立一系列創新發展制度體系,不斷優化科創生態,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再上新臺階。
合肥中科環境監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張翔介紹,依託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該公司有不少科技創新成果,但推廣轉化是個難題。當地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環境産業合作示範園區落戶合肥後,通過組織相關展會、技術研討會、院士峰會等,積極促進跨區域對接,公司在研發合作與産業落地上有了新路徑。
金融供給一體化
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工業等領域電驅動系統性能的關鍵三要素。總部位於上海市松江區的盤轂動力,因掌握了這一“技術密碼”,在過去3年間,年銷售額從4000萬元攀升至3億元。近期,公司獲得一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將進一步研發新産品、開拓新市場。
盤轂動力總裁助理潘存偉表示,企業把總部設在上海松江、製造基地設在金華。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的汽車産業高地,如今這裡已成為發展新能源汽車最有優勢的區域之一,既有完整産業鏈,也有巨大市場需求和出口便利性。
長三角地區瞄準“硬科技”投資屬性,探索金融供給一體化。截至目前,作為長三角首只承接國家戰略任務、九地共同出資的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基金,G60基金累計過會金額達5.42億元。其中,高端裝備佔比29%、新材料佔比21%、生物醫藥佔比8%。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辦副主任、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賈佔鋒表示,G60基金通過跨區域聯動機制撬動更多社會資本,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強勁動能,推動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建設,加快形成九地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
創新力成就生産力,2018年至2023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不僅在地理空間上不斷延伸拓展,更在創新生態與協作網路上提質增能,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11.5%上升到15%。獨樹一幟的“創新廊道”經濟,為長三角參與全球城市群競爭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