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佈《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休息和勞動報酬權益保障指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規則公示指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維護服務指南》,對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家政服務員等職業的報酬支付、工作休息、勞動糾紛等問題進行了具體指導,將更好幫助企業合規用工,切實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
近幾年,平臺經濟發展迅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線上接受網際網路平臺發佈的配送、出行、運輸、家政服務工作的勞動者的權益備受社會關注。平臺企業對這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存在多種組織和管理模式。比如,外賣配送用工模式有專送騎手、眾包騎手,網約車用工模式有C2C模式、B2C模式和聚合模式。不同用工模式對傳統用工管理、就業服務、勞動保障權益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工作時間過長、最低工資標準適用不明確、平臺規則制定不透明、維權難度大等新情況新問題反映較為突出。
繼2021年人社部發佈《關於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後,相關部門又多次推出面向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重點群體的專項權益保障措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關係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措施合理界定了企業的勞動保護責任,創新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機制。不過,在指導和推動企業落實有關政策規定的過程中,企業反映相關政策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希望能出臺更具體的實施辦法,便於企業準確理解和全面執行。
新規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是,提出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作時間的計算辦法和休息辦法,即工作時間達到上限,平臺應停止派單。《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休息和勞動報酬權益保障指引》明確,平臺企業應當與工會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代表協商,合理確定勞動者連續最長接單時間和每日最長工作時間。勞動者工作時間達到上限時間的,系統應推送休息提示,並停止推送訂單一定時間,以保障勞動者獲得必要休息時間。
另一個被確立的權益是,外賣小哥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適用勞動者實際工作地人民政府規定的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同時,針對許多快遞員提出的法定節假日繼續工作能否獲得加班費的問題,新規明確,在法定節假日工作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應高於正常工作時間勞動報酬,企業需按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本人。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兩指引一指南’的發佈,是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群體的勞動報酬權、勞動條件權、勞動救濟權等勞動權益保障的進一步細化。勞動報酬權保障強調了最低工資保障以及法定節假日的高報酬標準;休息休假權保障強調了最長接單時間和最長工作時間,並提出工作時間的計算辦法;勞動救濟權則主要通過企業內部糾紛化解機制、工會維權、相關部門維權等途徑得到保障。”
此前,人社部曾多次舉辦相關調研和研討會,並對相關企業開展聯合行政指導。指引、指南具體內容的形成,充分聽取了企業、勞動者、專家、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意見建議,體現出了“雙保護”的理念。
張成剛認為,“兩指引一指南”的發佈,有助於理清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和平臺企業在相關勞動權益中的權利義務關係,一方面能夠對平臺企業的用工規則制定形成指引,另一方面也能夠引導從業者預期,同時為勞動糾紛裁定提供標準。這些都有助於形成從業者和平臺企業之間更加和諧的用工關係。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