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由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下稱“五礦信託”)主辦、中國ESG30人論壇協辦的“ESG助力信託業繪製新藍圖——信託業高品質發展論壇暨《ESG理念重塑信託行業未來》《2023五礦信託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暨社會責任報告》發佈會”在北京舉辦。
中國信託業協會黨委委員、專職副會長陳教俠先生,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卓先生出席活動併為論壇致開幕詞。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先生,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黨委委員、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劉雁女士,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研究院總經理位志宇先生,北京ESG研究院學術顧問劉凱教授,華夏理財ESG事業部副總經理鄧文碩先生,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總監于昊彤先生以及北京秩鼎技術有限公司CEO劉相峰先生共同出席論壇併發表觀點。
高品質發展成為信託業行業共識
在ESG助力信託業繪製新藍圖——信託業高品質發展論壇上,行業指導機構、各界專家和領軍企業代表深入探討了ESG理念在信託業務中的創新應用、新分類下信託業務的風險控制和發展機遇,以及信託行業在新形勢下應對挑戰和提升競爭力的具體路徑。旨在為信託行業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新思路,助力信託行業的高品質、可持續發展。
在開場致辭中,中國信託業協會黨委委員、專職副會長陳教俠表示,信託行業目前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應當堅持黨的領導,繼續深入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服務國家戰略,順應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扶持實體經濟以及助力社會共同福祉的進步,聚焦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以及數字金融。行業需要狠下決心,擺脫傳統路徑依賴,找準角色定位,充分發揮信託的資産配置功能、財富管理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回歸信託本源、重構業務邏輯,找準自己在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定位。信託公司要積極擁抱變化,在戰略規劃、公司治理、業務發展、風險管理、信託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積極開展ESG實踐,並做好ESG資訊披露,展現信託行業的責任擔當。希望未來行業內能有更多的公司加入進來,共同探究行業可持續高品質發展路徑。
中國信託業協會黨委委員、專職副會長陳教俠
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卓在會上表示,在去年中央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建設金融強國,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信託業指明高品質發展和建設金融強國的新方向。
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卓
王卓強調,ESG符合國家戰略導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完善也為廣大企業的可持續注入了新動能。對於信託行業,ESG正引領信託行業重塑發展理念,助力信託公司重塑規範治理和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強化服務社會福祉和共同富裕理念以及深化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展望未來,信託行業踐行ESG理念需要堅定地立足受託人定位,依託信託制度,找準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立足點和發力點,積極發揮資産服務信託的各項功能,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隨後,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進行了《信託業轉型與高品質發展》主題演講。在演講中,曾剛表示,高品質發展中的“可持續”可持續不僅是社會、環境的可持續,也要包括金融自身的可持續,在ESG發展過程中,企業可以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既符合大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未來潛在的市場空間。今天強調的信託行業的“五篇大文章”,是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落實ESG,或者更大層面的企業責任的重要內容。信託行業的優勢在於信託賬戶的風險隔離以及自身專業管理的能力。這是未來利用信託本源的功能,在上面探索不同類型“五篇大文章”的方向。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
ESG理念重塑信託業未來
會上同步發佈了《ESG理念重塑信託行業未來》《2023五礦信託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暨社會責任報告》兩份報告。報告反映出,信託行業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對ESG的理解和實踐,而對ESG理念的實踐也將反哺信託行業,使其更好地順應未來高品質發展的要求。
中國信託業協會黨委委員、專職副會長陳教俠先生,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卓先生,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先生以及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黨委委員、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劉雁女士共同發佈報告
近年來,一系列針對信託行業的政策法規的密集出臺,促進信託行業不斷適應監管新要求,積極擁抱創新與調整。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為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更好地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做出了頂層規劃。2023年3月,原銀保監會發佈《關於規範信託公司信託業務分類的通知》,通過制度設計,明確了信託公司轉型方向,厘清了業務邊界和服務內涵,強調了受託人定位及主體責任,以更高效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人民需求,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分類”既是對資管新規的落實,也為各家信託公司的業務創新勾勒出差異化的新賽道。“三分類新規”的出臺標誌著信託行業進入了圍繞新的分類開展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信託機構的業務模式、風險管理及市場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黨委委員、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劉雁在解讀《ESG理念重塑信託行業未來》報告時指出,2023年中國信託業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下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通過優化資産結構、強化風險管理及業務創新,實現了健康穩定的增長。響應國家政策引導,信託業加速轉型,聚焦五篇大文章,開啟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在行業深化轉型與規範發展的新階段,ESG理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未來,ESG理念將會深刻影響信託行業發展,在踐行五篇大文章,重塑風險管理體系,指引行業發展等方向向更廣的維度上重塑信託行業的未來。
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黨委委員、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劉雁
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研究院總經理位志宇在解讀《2023五礦信託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暨社會責任報告》時表示,五礦信託致力於打造“服務實業和新經濟、財富與資管雙輪驅動的專業化、特色化、綜合化一流的信託公司”。參考國際ESG評價指標體系,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和行業發展趨勢,結合公司具體實際情況,制定出五礦信託ESG評價指標體系,指導公司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實踐。
截至目前,五礦信託已經連續第四年發佈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暨社會責任報告,梳理並全方位展示公司在開展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實踐和成效;同時連續三年發佈ESG助力信託行業高品質發展相關報告,為中國信託業“探路”ESG轉型做出積極貢獻。
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研究院總經理位志宇
ESG理念正從戰略思維、行業、公司和業務各個維度,引領信託行業向更加全面、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推動信託公司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護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展現其在新時代金融體系中的社會價值。
為信託業ESG創新發展探索路徑
本次論壇還邀請了多位信託及ESG領域的資深人士以“ESG理念在信託業務中的應用與創新”為主題進行了圓桌討論。嘉賓們就信託業務與産品設計中的ESG風險特點、ESG評價與資訊披露機制的建立、信託業如何借助ESG理念提升競爭力並形成合力等行業和社會關注的議題交換了意見。
北京ESG研究院學術顧問、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凱指出,當前ESG發展的主要挑戰在於資訊披露不健全以及資訊不對稱,ESG評價標準和框架不統一,以及ESG的投入與短期收益、長期收益之間的平衡匹配問題。他認為,在市場失靈時,政府要發揮作用,促進ESG數據和平臺的構建,把數據變成生産力,推動ESG實踐和發展。金融機構和企業方面則要在資訊不完備的情況下抓住重大風險點,進行針對性分析和管理。在動態的演化發展中,逐步提出更好的方案。
華夏理財ESG事業部副總經理鄧文碩談到ESG工作中的兩個風險時表示,其中一方面來自負債端,未來信託行業資金來源趨於分散,個人客戶增多,對ESG關注度不如機構客戶,需要信託企業保持耐心;另一方面,在資産端,標準化的綠色資産不多,綠色産業佔GDP整體比重僅為10%。他認為,信託等資管機構可以不必拘泥于“綠色”,而是要在佔GDP比重30-40%的轉型金融中尋找踐行ESG理念的業務空間。同時,由於信託公司在抓資産方面更具優勢,為轉型金融方面的銀信合作創造了新機會。
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總監于昊彤介紹了三分類新規給信託業帶來的新機遇,並介紹了五礦信託在這方面的一些實踐。于昊彤指出,三分類新規明確了受託人定位,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增強了行業透明度,體現了ESG理念。家族信託解決了財富傳承時的治理問題,協助家族企業基業長青,也就是支援了實體經濟;養老信託解決了社會問題,為應對社會老齡化提供了解決方案;五礦信託在註冊地青海省設立了保護三江源的慈善信託系列,為瀕危斑頭雁的保育做出了很多實際工作,這是信託企業在環境問題上做出貢獻的一個實例。
北京秩鼎技術有限公司CEO劉相峰指出:ESG理念最大的挑戰在於業務有效性,綠色金融本質還是金融,ESG投資本質還是投資,需要有效益轉化。目前信託業推行ESG理念要考慮其業務轉化問題。如果不能業務轉化,就不能實現可持續,也背離了ESG的本質。當前信託行業ESG業務轉化突破面臨兩個挑戰:一是投資端業務轉化的驗證需要較長時間,並且比較依賴市場表現,考驗機構持續投入的耐心與能力,相對而言負債端業務轉化創新突破的機會更多;二是當前基礎設施建設和資訊披露都還不夠充分,行業協會和頭部機構要先去實踐,能夠給其他機構帶來參考,形成行業發展ESG的正向迴圈。
當前,信託業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中國式現代化的信託行業應當肩負起服務國家戰略大局的責任擔當,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定回歸信託本源,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加速行業轉型發展,重塑價值理念體系。開創中國特色信託業高品質發展的新局面,需要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秉承“合利共用”的發展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高品質、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責任編輯:譚夢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