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債市大幅回調,一方面是因為經濟穩步修復、貨幣政策逐步收斂,另一方面則與權益市場持續上揚,帶動市場風險偏好向上有一定負相關關係。
近期公佈了一系列經濟數據,表明經濟修復態勢良好。中國6月財新製造業PMI為51.2,為今年以來最高,連續兩個月處於擴張區間,整體供需向好趨勢保持不變。6月PPI同比降3%(預期降3.1%,前值降3.7%),連續4個月降幅擴大態勢出現反轉,原油、有色、煤炭等工業原材料價格全線上漲是PPI修復的主因。金融數據表現也較為亮眼,6月社融存量增速12.8%、較前值繼續走高0.3個百分點,本外幣貸款同比增長13%,特別是新增企業中長貸7348億,同比多增達3595億,超出市場預期,寬貨幣向寬信用的轉向仍在繼續。但經濟修復的代價是我國宏觀杠桿率在一季度即提升了14.5個百分點,因此,在我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後,央行貨幣政策隨即逐步收斂,從邊際上看,流動性最好的時刻可能已經過去。
與不斷調整的債市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近期股市持續上漲,帶動市場風險偏好明顯上行,居民持續贖回理財和貨幣基金並投入股市,而理財的贖回又導致債券的下跌,最終演繹成股債轉換的蹺蹺板效應。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股市的持續走強,居民存款搬家的速度將可能加速,銀行間市場流動性面臨著進一步趨緊的風險,實際上近期銀行間市場拆借利率中樞已較前期顯著上移。
展望下半年,基建投資增速回升已是市場共識,房地産供需仍然較好、海外復工帶來的外需修復可能持續利好我國經濟,而這幾方面可能均不利債市。當前國際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依舊不容樂觀,全球央行寬鬆將延續相當長時期,在此背景下,我國央行貨幣政策轉向仍言之過早。因此,從投資策略上來看,債市可能仍有一定交易機會,但建議縮短整體組合久期,控制杠桿,票息為王。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