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內地赴港遊客銳減,香港零售地標銅鑼灣崇光百貨也不復昔日熱鬧。其母公司利福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利福國際)近日遭到惠譽下調評級,而在股票市場,其目標價亦遭到多家機構調低。
“鋻於零售消費和遊客人數的復蘇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以及對內地遊客的高度依賴,此次評級行動反映出其零售業務風險的增加。”穆迪稱。
評級遭穆迪下調
據利福國際官網介紹,其為紮根于香港的龍頭零售營運商,在香港專門經營中高檔次百貨店。集團在香港的兩家崇光百貨分別為全港最大型位於銅鑼灣的旗艦店以及尖沙咀店。其實際控制人為董事會主席劉鑾鴻,香港地産富商劉鑾雄的弟弟。
11日,穆迪發佈評級報告,將利福國際的企業家族評級從“Ba1”下調至“Ba2”,同時將利福國際提供擔保的相關債券的高級無抵押債務評級從“Ba2”下調至“Ba3”。評級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
穆迪副總裁Gloria Tsuen表示:“評級下調反映了我們的預期,即利福國際的凈杠桿率將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高位,原因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衰退期間,金融資産投資增加,收益和現金流大幅減少。”
Wind數據顯示,其資産負債率自2016年以來一直維持在80%以上。
穆迪報告指出,利福國際調整後的凈債務/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從2019年的3.5倍上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7.6倍左右,這是凈債務增加和收益大幅減少的結果。利福國際調整後的凈債務包括50%的上市短期金融資産(已披露的高收益債券除外),從2019年底的90億港元增至2020年6月底的110億港元。
穆迪預計,調整後的凈債務/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將隨著收益的恢復而逐步改善,但在2021-22年間仍將保持在4.5倍-6.0倍左右的水準。這一級別將不再支援該公司之前的Ba1評級。
不過從目前來看,利福國際的流動性是充足的。截至2020年6月底,其61億港元的現金及等價物足以支付其未來12個月38億港元的短期債務和資本支出。
盈利難回高光時刻
此前,受益於內地遊客的購買力,利福國際的盈利在2017年曾出現大幅增長,2018年其股價曾達到25.82港元,為近年來歷史最高紀錄。
隨後,其凈利潤開始連續滑坡。2018年和2019年其凈利潤分別為19.08億元、13.09億元,分別較前一年同期下滑18.26%和32.89%。此前其發佈的2020年半年報顯示,扣非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14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滑76.89%。
隨著凈利潤走入下滑通道,利福國際的股價也開始縮水。截至午盤收盤,股價報6.21港元,縮水近七成,市值較高峰期蒸發294.54億港元,以當前匯率算,約合人民幣264.29億元。
穆迪預計,未來1-2年的盈利水準仍將明顯低於2019年的水準,從2021年開始才會出現長期復蘇。
近期多家機構也下調了其估值和收入預測。大和研究報告將該公司2020年至2022年的收入預測下調9%至14%,而盈利預測則下調6%至9%,主要受到線下門店銷售恢復較慢等負面因素所致,並下調利福目標價,由原來的9港元降至7.6港元,評級維持“買入”。
花旗日前也將利福國際目標價由7.9港元下調至7.4港元,維持“買入”投資評級。花旗指出,目前利福公司在業績電話會議上表示,由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香港地區社交距離措施管制,預計7月份銷售趨勢比6月份更加嚴峻,當前公司業務基本面嚴重依賴內地往來香港的遊客,目前公司預計,因公共衛生事件仍然沒有改善的跡象,公司下半年業績前景仍然不明朗,利福已開始與尖沙咀分店的業主開始協商有關租金開支的相關問題。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