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幻莫測的商業市場,即便前一秒還是被萬眾期待的未來獨角獸,下一秒依舊有可能分崩離析。
日前,社區生鮮電商平臺呆蘿蔔突發資金告急聲明。沒有逃避、沒有週旋,呆蘿蔔直接承認了企業經營不善、資金吃緊的現狀。而就在今年9月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9二季度胡潤中國潛力獨角獸》中,呆蘿蔔還被列為新晉的潛力獨角獸企業之一。
呆蘿蔔的意外窘境,可謂直接打臉給予它較高“評價”的“胡潤”。
呆蘿蔔本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外界對它這樣評價不只是因為對其估值的測評,也因為它在融資、規模、供應鏈等各方面的快速成長上。
就在今年7月,呆蘿蔔宣佈完成6.3億元A輪系列融資後,隨即開啟了四省19城開設300家新店,並進一步優化供應鏈的發展計劃。而從成果來看,截至2019年9月,呆蘿蔔已進駐安徽、江蘇、河南、湖北四省共19座城市,門店數量超過1000家,月訂單超過1000萬單;截至10月底,呆蘿蔔已成功實現了80%的果蔬原産地直供。
但就是這樣一家發展勢頭正勁的企業,在其資金告急後讓人充滿疑問。
6.3億元的融資被用在了何處?曾經宣稱的技術和人才優勢是否只是空談?呆蘿蔔線上下單、線下自提的商業模式是否只是一個偽命題?
對於上述種種疑問,呆蘿蔔CEO李陽在11月2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予以了部分回應。其中提及,亟待資金輸血自然是呆蘿蔔當前應對的頭號難題,但企業在城市、門店、業務、技術方面如何相互促進,進而實現健康增長,卻不是光靠資本就能解決的,終究還是需要具備高效的組織管理能力。
實際上,呆蘿蔔正在反思的問題正是整個生鮮零售行業長期存在的痛點。
“彎腰撿鋼镚兒”,這是從業者對生鮮零售行業最貼切的形容。意思是説,這是一個費力氣、賺錢少、需要長期投入、精耕細作的行業。而正是基於這樣的行業特點,不少生鮮零售從業者才會經常把“規模化優勢”挂在嘴邊。
生鮮零售企業,尤其是生鮮創業企業,需要快速擴大規模,從而建立起規模化優勢。因為只有在具備了足夠密度的網點、積累到足夠體量的用戶之後,企業才能從低毛利、高損耗的生鮮品類中找到盈利的可能。這是生鮮零售企業盈利的途徑,也是參與市場競爭的門檻。
但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是,對於生鮮創業企業而言,在發展之初的規模擴張需求,與前期的資金需求,似乎是一個天然的“悖論”。也正因如此,依靠外部資金成為了不少企業的選擇,但這也為其埋下了底盤不穩的種子。
復盤2019年的生鮮零售市場,創業企業的快生快死似乎已經是一種常態。從8月以來,社區團購平臺“松鼠拼拼”深陷裁員、倒閉風波,到此後同是社區團購平臺的“你我您”併入“十薈團”,這些今年初還是創業新秀代表的平臺,無一不在越發理性、審慎的資金面前折戟。
資本不相信眼淚,商業市場就是這樣真實且殘酷。但另一方面,就生鮮零售而言,這卻也是一個處處體現“溫度”的市場。
資本市場的熱衷或許是推動生鮮創業企業前仆後繼的原因之一,但其背後瞄準的,終究是老百姓的生鮮剛需,以及消費升級的訴求,創業者的滿腔熱血也正是為此而燃燒。
一家生鮮零售企業或許會在模式上飽受爭議,或許會在資金吃緊後受到各個方面的譴責,但之前每一個網點的搭建,卻可能帶來的是2~3個社區居民的生活便利。
就以正在應對資金危機的呆蘿蔔來説,也可以看到,政府及資方的接洽,部分供應鏈企業的理解以及部分消費者的“力挺”發聲,無不表明,市場中依然需要類似的生鮮零售企業。
在反思商業模式是否足夠成熟的同時,終歸而言,生鮮零售創業不易,且行且珍惜。
(責任編輯:趙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