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宏觀數據描繪經濟脈絡,從細微之處透析發展機遇。中國網財經《財訪間》欄目聚焦“低碳中國”,專訪能源、氣候等領域專家學者,解題碳達峰、碳中和。
中國網財經6月15日訊(記者 張世福 暢帥帥)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17部門發文明確,2022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定為6月13日至19日,全國低碳日定為6月15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綠色低碳,節能先行”。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對全人類生存發展帶來日益嚴峻的挑戰,走向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識。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以來,中央和地方路線圖陸續出臺,當前進度如何?如何優化路徑?金融如何助力解決氣候問題?中國網財經記者專訪了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證券業協會綠色證券委員會顧問王遙。
中國網財經: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日益嚴峻,金融如何助力解決氣候問題?
王遙:
首先,可以發揮金融的資金融通的作用。應對氣候變化,事實上意味著能源結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各個産業都需要綠色低碳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會産生龐大的資金需求。據估算,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會産生百萬億以上的投資需求。
從金融的角度來看,資金需求上如果僅僅依靠財政肯定是無以為繼的,財政只能佔非常小的比例,所以需要更多地撬動社會資本,其中最主要是金融資源。金融資源可以充分支援産業轉型、結構轉型,因為其背後意味著大量的投資機會。比如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風光水電以及生物質發電等都需要大量投資,還包括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築等,金融都能夠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援。
資金流向哪,資源就會配置到哪。所以金融能夠引導資源配置到綠色低碳領域,來實現我們的雙碳目標,應對氣候變化。
第二方面是金融的風險管理功能。對金融體系來講,氣候變化會給金融體系帶來風險,同時金融工具又可以利用其風險管理的功能化解氣候帶來的風險。比如,進一步提高對環境資訊的披露,加強環境壓力測試,以及創新一些保險、衍生品等,這些都可以發揮風險管理功能,支援綠色低碳發展。
第三是利用金融的市場定價功能。比如對於綠色低碳領域,用更加優惠的利率,差別化的利率將引導資金的供給流動。我們碳市場的建設,碳定價機制的完善,實質上是發揮金融定價機制的作用。總的來講,在助力解決氣候問題上,金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網財經:如何看待我國雙碳目標當前的進展?
王遙:
自2021年9月份雙碳目標提出以來,首先從國家戰略上明確了方向和目標。隨著《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文件的出爐,“1+N”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
5月30日,財政部印發了《財政支援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在2030年前基本形成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人民銀行等其他部門的政策應該也“在路上”。
所以從政策層面上來講,各個部委都在發力,從中央到地方層面也都在推進。在政策框架之下,地方政府正加快推進落地,但在過程之中,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問題來源於很多地方知道要做,但是不知道怎麼做。因為每個地方碳達峰、碳中和的實施路徑都不一樣,每個地方自身的經濟結構、産業結構、能源結構其實都有差異,所以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排放源、污染源現狀,因地制宜地制定碳中和碳達峰方案。
在雙碳目標提出以後,去年曾經一度出現“運動式減碳”的現象,這實際上是非常不科學的一種態度。經過政策調整和認知深入,當前各個地方已經開始比較理性地看待雙碳目標以及碳減排。雙碳目標也陸續被各地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規劃當中。
從落實情況來看,重化工業佔比較大的能源大省轉型仍然面臨很大壓力。當前階段讓高碳行業綠色低碳化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一方面發展綠色産業,一方面要推動傳統的高碳密集型行業綠色轉型。這個過程中需要撬動各個資源,包括金融手段,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等也都出臺了相關支援政策措施。
5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增加1000億元支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額度,專門用於支援煤炭開發使用和增強煤炭儲備能力。此次增加額度後,支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總額度達到3000億元,有助於進一步釋放煤炭先進産能,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支援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6月6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佈《關於開展轉型債券相關創新試點的通知》,擬創新推出轉型債券,應對氣候變化,支援傳統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綜合來看,政策舉措正在慢慢完善,意識理念也在逐步深入,各個主體對於雙碳的認知還存有不足,如何更好的解決當前利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矛盾也仍然在摸索,但各個主體都在努力地推進雙碳進程。
中國網財經:推進碳中和,從能源角度來看,未來的能源靠什麼?
王遙:
從中國現在的能源結構上來説,我們肯定在很長一段時間還是以煤炭資源為主。在當前條件下推進雙碳目標,首先要推動煤炭的清潔化,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2060年80%左右。非化石能源的佔比和目前相比,幾乎要反轉。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實際上,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國。近些年我國一直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特別是光伏、風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9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最大投資國,從2010年至2019年上半年以7580億美元的投資額位居榜首。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裏克·索爾海姆曾指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國,水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光伏産業為全球市場供應了超過70%的組件,在綠氫生産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另外,中國還是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國家。
此外,核電也是新能源中的重要一環。但能不能用取決於技術,如果技術突破解決了當前的使用困難,核電也將成為未來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來的能源到底靠什麼其實取決於關鍵技術的突破,未來的能源可能和我們原來設想的方向不一樣。
中國網財經:2022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定為6月13日至19日,全國低碳日定為6月15日。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主題是“綠色低碳,節能先行”。關於“綠色低碳,節能先行”,您有哪些建議可以提給個人和企業嗎?
王遙:我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不僅需要資金、技術的大力支援,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需要全民參與。對於個人來説,我們要倡導綠色的生活模式,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等,因為個人消費者行為發生根本的改變,其實也可以倒逼生産方式的改變,所以個體是實現低碳很重要的主體。
當然,節能減排的最大的主體是企業。我覺得對於企業節能減排來講,技術是非常關鍵的。
企業一定要認識到,雙碳目標不只是一個目標而已,它其實意味著整個發展方式的根本性改變。一定要將相關領域內最低碳的技術融合在生産經營當中,充分利用綠色金融相關的工具支援節能轉型,綠色發展。
(責任編輯: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