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9月18日訊(記者 郭偉瑩)9月15日,在中國慈展會組委會主辦、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承辦的第十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展示會主題研討會上,發佈了《中國慈善服務發展報告》。
報告認為,我國慈善服務在發展實踐中呈現出五大特徵:一是慈善服務領域和內容不斷拓展。二是服務主體走向多元化。三是服務項目呈現多樣性。四是服務形式創新發展。五是志願服務有序發展。報告肯定,我國慈善服務在全面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
報告建議,慈善服務的未來發展要回應人民需求、解決現實問題。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力:第一,明確中國特色慈善服務的發展理念與目標。第二,完善慈善服務的法律政策體系。第三,精細劃分慈善服務的對象群體和內容。在扶貧濟困、教育、醫療等傳統領域保持穩定深入的服務,同時提供滿足個性化、差異化、小眾化需要的慈善服務,整合資源,提升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第四,夯實慈善服務的主體基礎。完善慈善組織的發展,加強慈善服務專業人才培育,重視志願者隊伍建設。第五,優化慈善服務方式。大力發展社區慈善,緊密結合資訊技術,強力推動創新發展。第六,實現慈善服務與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銜接,強化工作機制、服務內容、資源和數據等方面的銜接。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在題為“以創新精神開創中國慈善事業高品質發展新局面”的演講中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要發展好中國慈善事業,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的積極作用,必須以創新精神開創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高品質發展的新境界,這種創新包括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創新、運作機制創新、技術手段創新。
他強調:一是必須牢固樹立“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新理念。需要總結我國慈善事業的實踐經驗,提練出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基本規律與特徵。二是通過重構政社關係,創新慈善事業發展模式。一方面,要遵循公益、自願原則,堅守現代慈善普遍具備的平等、法治特徵;另一方面,要注入中華慈善文化並與現行制度融為一體,形成政府主導與慈善自主之間的有效協同、良性互動關係。三是要通過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結合,實現慈善運作機制創新。應當秉持開放性原則,持續推動慈善項目、資源動員機制、服務形式、合作方式創新,並促進法定社會保障制度與慈善事業對接,調動社會資源、匯聚社會力量,讓公眾愛心善意得到充分釋放。四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助力慈善事業新發展。搭建更加便捷、更具吸引力的慈善新場景,推動慈善項目設計創新,提升慈善服務的精準度,增強慈善組織與捐贈人及社會公眾之間的信任,通過數字化轉型打造新樣本,進而形塑出健康持續的慈善新形態。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