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2011年度全國扶貧工作會議昨在京召開,扶貧線標準的調整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中央決定,將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這一標準比2009年提高了92%。
一直以來,中國反貧困舉措備受爭論的一點是,貧困線標準與國際標準或其他國家的標準相比顯得過低。逐步提高扶貧標準,以與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相適應,這是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績的顯示,更是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的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扶貧”和“救助”是兩個概念,扶貧線提高,不等於救助起點提升。此前,中國的扶貧標準與絕對貧困標準和低收入標準混用,2008年,這兩個標準合一,統稱為扶貧標準。也就是説,扶貧比救助的外延更大,範圍更廣。
現在的首要問題不是標準高了還是低了,而是在2300元這個平臺上,中國貧困問題將呈現什麼新特徵?針對性更強的扶貧措施又是什麼?在中國持久的反貧困事業中,2300元標準的扶貧處在哪一個階段?
此次扶貧標準上調,最直接的影響是,農村貧困人口數量隨之浮動,貧困人口區域將重新梳理。
據測算,此番調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和覆蓋面將由去年的2688萬人擴大到1.28億人,佔農村總人口的13.4%,佔全國總人口(除港澳臺地區外)的近十分之一,這樣一來,中國國家扶貧標準線與世界銀行名義下的國際貧困標準線的距離最為接近。
中國的貧困問題已經出現新變化、新特性。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貧困問題主要是絕對貧困問題突出,現在則是相對貧困問題更顯著,貧困原因也從地理位置僻遠、自然條件惡劣等因素為主轉變為脆弱性強、風險性大等個體性因素,貧困的表現從缺穿少吃的生計問題轉變為高度脆弱的生活發展問題,貧困人口的結構化和多元化特點日趨明顯。
拿農村貧困問題來説,一方面,土地投入邊際效率開始遞減,傳統農業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作用在下降,扶貧思路和舉措面臨調整,另一方面,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給農村社會帶來深刻影響,扶貧對象、重點和政策應有所改變。
中國的扶貧開發已從以解決溫飽為主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也就是説,更加重視扶貧減貧品質的動態提升,而非只是追求數字上的減貧成績。
根據這次會議的部署要求,到2020年,中國深入推進扶貧開發的總體目標是: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準,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各地還可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靈活設定高於國家扶貧標準的本地扶貧標準。這意味著,國家扶貧戰略視野更大、手段更多、影響更深、覆蓋更廣。
中國曾以扶貧的巨大成就,貢獻於人類反貧困的偉大事業。未來,更深入、更具挑戰性、更體現持久性的反貧困任務擺在我們面前,以階段性論,標準的每一次提升,都會面臨艱難,但因應時勢,主動變革,前景可期。作者:肖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