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我國扶貧開發事業亮點解讀

2011年11月30日08:54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減貧 亮點解讀 扶貧開發工作 富農政策 開發扶貧 扶貧工作 開發機制 扶貧政策 免雜費 三農

扶貧,在華夏大地上深入推進

新世紀以來我國扶貧開發事業亮點解讀

新華網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林暉)200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正式公佈。十年來,我國認真貫徹實施《綱要》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使數千萬農村貧困人口走上脫貧致富的幸福大道。

扶貧,在華夏大地上深入推進……

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加大

新世紀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這一進程中,國家把扶貧開發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和實施有利於農村貧困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把扶貧投入作為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把貧困地區作為公共財政支援的重點區域,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貧政策的執行力。

2006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廢止。從此,農民告別繳納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十年裏,我國還相繼取消牧業稅、生豬屠宰稅和農林特産稅,全面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推進農村飲水、電力、道路、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

這些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有的率先在貧困地區實行,有的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其中,免征農業稅試點、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對國家新安排的公益性基本建設項目減少或取消縣及縣以下配套等政策,率先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

政策之外,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三農”和扶貧開發領域。據統計,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從2003年的2144.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579.7億元,年均增長21.9%。

農民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

十年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與“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使貧困地區和農村貧困人口普遍受益。

一組數據充分説明瞭新世紀以來中國扶貧開發的成就:全國農村扶貧標準從2000年的865元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以此標準衡量的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從2000年底的9422萬人減少到2010年底的2688萬人;農村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

與此同時,貧困地區經濟得到全面發展。從2001年至2010年,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從2658元增加到11170元,年均增長17%;每人平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123元增加到559元,年均增長18.3%;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12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年均增長11%(未扣除物價因素)。上述數據的增幅,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國務院新聞辦16日發表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鄭重宣佈,十年來,中國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中國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國際合作共用減貧經驗

貧困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十年來,我國不僅致力於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決貧困問題,也注意借鑒國際社會先進的減貧理念和成果,積極與國際社會分享中國在扶貧開發領域的經驗和做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我國扶貧領域共利用各類外資14億美元,加上國內配套資金,直接投資總額近200億元,共實施110個外資扶貧項目,覆蓋了中西部地區的20個省(區、市)300多個縣,使近2000萬貧困人口受益。

同時,外資扶貧作為中國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國際上一些先進的減貧理念和方法,如參與式扶貧、小額信貸、項目評估和管理、貧困監測評價等,逐步應用於中國扶貧實踐中,在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工作水準、開發扶貧隊伍人力資源等方面産生了積極影響。

十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減貧事業,致力於構建國際減貧交流合作平臺,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共用減貧經驗,共同發展進步。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共完成了40多項國內外扶貧理論與政策研究,培訓了91個發展中國家的720名中高級官員,舉辦了上百次減貧方面的高層對話會、研討會、名人論壇和雙邊互訪減貧交流,與墨西哥、阿根廷、秘魯、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等發展中國家簽訂減貧合作協議或共建減貧合作中心,在扶貧領域的交流逐步深化。

(林暉)

相關閱讀: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