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聚力四大關鍵 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3-06 17:45:34 編輯:李柯佑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重慶是國家重要現代製造業基地,擁有製造業全部31個大類行業。經過長期建設和發展,目前形成汽車、電子、裝備、材料、醫藥、消費品等“多點支撐”産業格局。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下一步,重慶將如何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實現産業能級大幅提升?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舉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專題記者會。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藍慶華給出了答案。

藍慶華表示,重慶將自覺把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慶實踐放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謀劃,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號工程”為統領,聚焦“産業結構、産業組織、數字經濟”科創生態”四大關鍵,構建産業新體系,培育數字新動能,提升企業競爭力,打造綠色新模式,推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新時代新征程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建設以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和戰略安全性為特徵的現代化産業結構體系

現代化産業結構體系是建設“製造強市、品質強市、網路強市、數字重慶”的重要物質基礎。構建現代化産業結構體系,一是建設以優勢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為主體的先進製造業體系,通過實施製造業提質增效、先進製造業産業集聚提升培育、産業綠色低碳轉型等行動計劃,加速電子、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消費品、材料等傳統支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建設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高端電子兩大萬億級優勢産業集群,智慧裝備、先進材料、綠色食品、現代輕紡、清潔能源與新型儲能等千億級特色産業集群,佈局人工智慧、生命科技、衛星網際網路+、綠色低碳等高成長性未來産業集群,力爭到2027年,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2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3%。二是推動現代服務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聚焦産業轉型升級需要,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做大做強研發設計、工業設計等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産業鏈上下游垂直整合、空間集聚,打造“産品+服務+應用場景”的産業生態。培育千億級檢驗檢測産業集群,加快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積極引進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産業技術服務機構。三是全力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重要産業鏈備份基地。聚焦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搶抓國家推動産業鏈關鍵環節突破發展戰略契機,以央業為關鍵突破口,推動央企在渝佈局更多總部經濟、關鍵核心生産基地、重大平臺等重大生産力,帶動東部沿海地區民營企業重大生産力跟進。通過央企帶動重點民企聯動,打造全國重大生産力和産業鏈關鍵環節“備份基地”。

建設企業競爭力強、産業鏈完整和集群優勢明顯的現代化産業組織體系

無論傳統産業還是新興産業,都要強化産業組織理念,建設由産業生態主導型企業—産業鏈—産業集群構成的現代化産業組織體系。構建現代化産業組織體系,一是暢通産業鏈“微迴圈”。圍繞33條産業鏈中尚處空白及發展不足環節,分鏈條引進實施補鏈強鏈項目,聚焦國家戰略“所需”與重慶産業“所能”結合點深入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常態化開展保鏈穩鏈工作等,力爭到2027年,12條主要産業鏈“尚處空白”與“發展不足”環節佔産業鏈全部關鍵環節比重降低至50%以下,領軍“鏈主”企業産業鏈供應鏈保持總體穩定。二是打通産業鏈“關鍵點”。對接實施好國家科技專項和産業基礎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工業基礎軟體、先進基礎工藝和産業技術基礎“五基”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協同攻關的體制機制,有序實施一批産業化、工程化攻關項目。三是培育産業鏈“領頭羊”。聚焦選種、育苗、科技型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上市企業等環節,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同向協作,整合産業鏈上下游資源,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迭代升級領軍“鏈主”企業“一企一策”推進機制,建設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力爭到2027年,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500家以上,製造業單項冠軍達到50個以上。

建設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和數字化治理“三化融通”的現代化數字經濟體系

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重組實體經濟要素資源、重塑實體經濟結構、提升實體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力量。構建現代化數字經濟體系,一是持續推進産業數字化。深化“一鏈一網一平臺”體系建設,促進産業鏈大中小企業數字化融通發展;實施諮詢診斷和能力成熟度評估、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等8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健全公益化、市場化、數字化融通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破解中小企業“不願轉、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問題。力爭到2027年,規上企業智慧製造能力成熟度評估全覆蓋,重點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7%、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65%,新建設50個智慧工廠、500個數字化車間。二是持續推進數字産業化。統籌打造“芯屏端核網”補鏈延鏈升鏈建鏈,建設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深入實施軟信産業“滿天星”計劃,加速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軟體化封裝、實體化應用。實施場景驅動人工智慧産業發展行動,以場景創新賦能産業革新。力爭到2027年,軟信産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中國軟體名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芯屏端核網”數字産業規模達1.4萬億元,打造250個以上智慧應用場景。三是持續推進數字化治理。秉承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創新機制工作思路,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原則,我們已率先啟動建設“數智經信”平臺,通過數據共用、流程再造和業務協同,實現服務方式從“碎片化”向“一體化”轉變,推動決策更加科學、治理更加精準、服務更加高效。

建設以多類別主體、多樣化路徑和多種創新模式協同演化的現代化科創生態體系

構建與市場相適應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是提升中小企業生成能力,更好地服務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構建現代化創新生態系統,一是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強化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以産業需求為導向,系統梳理重點産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産業基礎領域需求和技術支撐短板弱項,組建行業迭代升級創新集群;支援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專業技術研究院,新建設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等載體平臺,構建從科技研發到用戶反饋的迭代升級閉環鏈條;聚焦人工智慧、衛星網際網路、量子通信、生命科技等新技術,提供從小試、中試到量産、迭代的場景服務,讓新技術不斷在場景中驗證、迭代和示範,以數字賦能産業升級。二是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樹牢科技創新和産業生成導向,全面推進“技術産業研究院+産業基金+産業園區”産業生成路徑。構建“綜合型+專業型”研究院矩陣育苗體系,建立健全覆蓋科技研發、科技孵化、科技創業、科技産業化等不同階段、不同特點的多元化、多級次科技創新創業投融資體系,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服務齊備、生産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中小企業集聚區,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利益鏈“五鏈耦合”,源源不斷地生成一批又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新重慶/郭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