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近半數脫貧人口端穩“飯碗”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3-09 09:58:59 編輯:珍珍

穩就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3月7日,來自市鄉村振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我市脫貧人口務工就業已達78.76萬人(含監測對象),佔全市脫貧人口(165.9萬人)的47.47%,比例為全國最高。

在就業不確定因素增加,穩增長、穩就業面臨新挑戰的情況下,我市能取得這個成績殊為不易。重慶日報記者採訪和梳理後發現,其關鍵點在於相關部門針對脫貧人口的勞動力情況進行了分類施策,從而幫助他們端穩就業“飯碗”。

對青壯年勞動力:從培訓到上崗服務一條龍

“嗞嗞”的焊接聲中,肖仁安左手拿焊帽,右手執焊槍,俯身作業。40歲的肖仁安是城口縣蓼子鄉長灣村脫貧戶,家中有兩個女兒唸書,父母年事已高,家裏全靠他一個人支撐。

“我沒啥文化,以前就做些苦力活,收入也不高。”肖仁安説,縣裏針對脫貧戶的技能培訓,改變了他家的經濟狀況——肖仁安先後參加了初級和中級焊工培訓,順利拿到了職業技能證書,很快就在當地一個高速公路工地找到了工作,月收入7000元。

一人就業,全家有奔頭。“多數情況下,這個人是青壯年勞動力,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和重要收入來源。”市鄉村振興局人力資源處處長孫元忠表示。

針對這部分人,就業品質咋提升?

因人施培、因崗定培。市鄉村振興局、市人社局等舉辦專題培訓班,以脫貧群眾和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加大培訓力度,針對性制定培訓計劃,著力提升技能培訓的精準度、實效性。

一技傍身後,就業需求咋釋放?

依舊是政策打頭陣:脫貧群眾可以享受到交通補助和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等福利政策;用工單位也能獲得最高6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

找到工作了,就業出行咋保障?

人社等相關部門對返崗人員進行組織化的專車專列輸送,確保應送盡送。

一系列措施實施後,效果尤為明顯:78萬多已就業的脫貧人口中,赴市外和縣外合計超過51萬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新增1萬人以上。

對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公益性崗位來兜底

與青壯年勞動力相對的,是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這個群體大多年老體弱,沒有外出務工的能力和下地幹活的體力,如何為其生活托底?

3月7日清晨7點,忠縣忠州街道復旦村村民胥志珍吃過早飯後,便出門清掃村道。垃圾被就近收進村裏的10余個垃圾桶中,等到轉運車來,她再協助轉運工逐一將桶中垃圾裝到車上。

47歲的胥志珍以前在家附近的電子廠上班,一個月工資有1000多元。去年的一場車禍中,她的右臂被撞斷,不能上班,一下子少了經濟來源,她家隨即被納入監測對象。手臂康復後,街道為她安排了清掃保潔的公益性崗位,每月工資有1000多元,和之前基本持平。

公益性崗位,兜底和救急是題中之義。我市有近22萬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他們的生活需要扶持,而公益性崗位起到的就是這個作用。

去年以來,我市不斷加大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和財政資金投入,合理開發勞動保障、公路養護、河庫巡管、助殘服務等領域公益性崗位,緩解了脫貧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提升了鄉村服務功能,帶動了一大批脫貧人員和監測對象實現就業。

截至目前,全市共開發安置公益性崗位10.5萬人,佔全市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人數的近一半,佔脫貧人口務工就業人數的13.4%,有效解決了他們的就近務工問題。

對留守勞動力:532個幫扶車間撐起一片天

在農村,除外出務工勞動力、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之外,還存在著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留守勞動力群體,他們的主責是扶老攜幼,但同時也有就業需求。

俯身、鋪平衣服、剪掉線頭,60歲的脫貧戶王楚珍熟練地將一件嶄新的編織毛衣處理完畢。

走進她工作的開州區大德鎮重慶盈進服裝有限公司,兩條智慧生産流水線正開足馬力生産。“要照顧一家老小,車間的工作是最合適的,既輕鬆又能減輕家庭負擔。”她説。

在開州,這樣的就業幫扶車間(基地)共有19個,去年以來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518人,其中脫貧人口204人。而放眼全市,去年下半年以來新增89個就業幫扶車間,吸納了10985名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其中脫貧勞動力4714人,佔比42.9%,高於全國標準12.9個百分點。

就業幫扶車間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與政策的導向和支援密不可分。例如,經評選認定的就業幫扶車間,按車間等級最高可獲得50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助資金。與此同時,市級相關部門每年度實施就業幫扶車間績效評估,根據穩定帶動就業能力、帶動增收能力等情況給予車間2萬—10萬元帶動就業獎補。

緊盯關鍵群體分類施策,讓重慶脫貧人口的就業迎來了“開門紅”。“今年,我們還要抓好政策落實,穩定就業存量,擴大就業增量,提高就業品質。”孫元忠表示,比如説調整優化幫扶車間帶貧人數的認定標準,在帶貧總人數不斷增加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適度降低大車間的帶貧比例,以此進一步提升企業積極性,鼓勵幫扶車間做大做強。(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