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慶將這樣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12-30 10:50:34 編輯:珍珍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起步之年。

重慶如何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12月29日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指出,要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大部署,對標對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結合重慶實際,系統全面謀劃。會議提出了抓項目促投資引外資行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國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動、重大風險防範化解行動、惠民暖心優服行動等系列具體舉措,加快推動實現變革性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標誌性成果。

把握三大機遇

■要把握戰略機遇 ■要把握政策機遇 ■要把握市場機遇

明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紮實全面推進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項任務落實落細是主題主線。

一要把握戰略機遇

圍繞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戰略舉措,進一步釋放重慶發展活力潛力。

二要把握政策機遇

為有效應對風險挑戰、推動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提供重要支撐。

三要把握市場機遇

促進重慶在更大空間、更深層次、更高水準參與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強化四方面工作導向

■穩進增效 ■除險清患 ■改革求變 ■惠民有感

謀劃制定明年經濟發展目標,要突出引導市場預期、社會預期、企業預期,確定“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以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鞏固拓展高品質發展良好態勢。要強化四方面工作導向:

一是穩進增效

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把穩住經濟大盤作為重大任務來抓,持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下更大力氣穩工業、穩市場主體,堅持高品質發展不動搖,做到有效投資有進、結構優化有進、新動能培育有進、品質效益有進。

二是除險清患

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準確把握疫情防控的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防範化解經濟金融風險,保持社會大局平安穩定。

三是改革求變

以數字化推動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和市域治理體系重塑,以數字化變革引領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力度改革促進更高水準開放。

四是惠民有感

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在高品質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抓實七方面重點任務

2023年工作要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大部署,對標對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結合重慶實際,抓實七方面重點任務。

一要著力推動經濟企穩恢復提振

記者發現,會議將“著力推動經濟企穩恢復提振”放在2023年7個重點工作的第一位,認為這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

會議提出,要搶抓政策機遇期,用好政策的“船”和“橋",推動消費、投資、進出口“三駕馬車”開足馬力,跑出經濟恢復提振“加進度”。

具體做法是,在科學精準高效抓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精準高效實施所有政策包,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快激發消費潛能,以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契機,實施好“巴渝新消費”八大行動,打響“愛尚重慶·渝悅消費”品牌,加快取消各領域存在的消費限制性政策,適時推出消費促進政策,合理增加消費信貸,穩定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費。

此外,我市將謀劃實施抓項目促投資引外資行動,並計劃推出一批面向民間資本招商推介的重大示範項目。強化項目統籌,完善專班推進機制,有力有效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二要著力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謀劃實施製造業提質增效行動,推動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會議提出。

為此,我市將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倍增計劃;實施汽車軟體、生物醫藥、電子晶片、綠色低碳等科技專項;抓緊落地一批關鍵産品、高端輔料等項目,推進關鍵技術産品國産備份替代,保證産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同時大力提升産業發展能級,我市將分行業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並將實施“2+6+X"先進製造業産業集聚提升培育行動,加快打造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製造業兩大萬億級産業集群,發展壯大積體電路、新型顯示、智慧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等六大特色産業集群,引領帶動全市製造業整體提升。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也是重要舉措之一。會議指出,我市要組織實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推動構建“産業大腦”體系,深化“一鏈一網一平臺”部署,打造重慶智慧製造“升級版”;深入實施軟體資訊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統籌打造“芯屏端核網”數字産業集群,全面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豐富拓展場景應用,發展智慧旅遊、智慧康養、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新業態。

三要著力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提振經濟,關鍵靠市場主體。

會議指出,我市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充分迸發,實力持續壯大。

具體包括:

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國企,實施國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動,推進新一輪市屬國企重組整合,培育壯大一批主責主業突出、創新能力領先、戰略功能強大的優勢國有企業集團。

紮實推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健全“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大變強”梯次培育機制,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健全上市企業培育庫,推動更多企業上市;建立各級領導聯繫重點民營企業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走訪調研民營企業活動,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

加快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推進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建設,持續打造更優營商環境,包括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創新環境、要素保障環境,用政府的服務效率換取企業的發展效益。

四要著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對此,會議鮮明地提出:高品質打造全國經濟“第四增長極”。具體的工作舉措包括:

首先是實施一批牽引性項目。包括聚焦打造軌道上的經濟圈,持續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路,加快形成1小時交通圈、通勤圈;大力推動川渝千億方天然氣基地、特高壓交流工程等標誌性項目建設;支援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雙城經濟圈建設,共用國家戰略實施紅利。

其次是做強一批支撐性平臺。包括重大産業平臺,加強川渝産業合作示範園區建設,共建汽車、電子資訊等世界級特色産業集群;重要科創平臺,提質建設西部科學城,聯合建設一批産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進10個毗鄰地區功能平臺建設,打造區域高水準協作樣板。

再次是落實一批關鍵性事項。如實施第三批便捷生活行動,拓展居民服務“一卡通一碼通”應用場景,讓兩地群眾享受更多同城化待遇;深化政務服務“川渝通辦”,實現能通則通、能通盡通,打造跨省市統一政務服務標準的合作樣板;深化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力爭取得一批制度性成果等。

五要著力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並寫入了黨的二十大報告。

會議提出,要找準重慶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的戰略方位和定位,加快打造國內大迴圈、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樞紐,爭當西部地區開發開放、高品質發展的“領頭羊”。

為此,我市將加大向國家部委溝通對接,加強與“13+2”省區市合作,深化與通道沿線國家與地區對接,持續拓展西部陸海新通道朋友圈;同時提升內暢外聯水準,優化通道物流組織體系,全面提升通關效率,促進鐵公水空高效銜接、降本增效。

在引外資促外貿方面,我市將建立外資重點項目庫和企業庫,瞄準世界500強企業和産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外資企業“靶向”招商,落地建設一批標誌性外資項目。同時將實施外貿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抓好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

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方面,我市將加快推進口岸物流領域國資國企改革,著力引進培育國際一流的多元化運營企業,提升通道運作效能,帶動經貿提質擴容。

此外,我市將推進制度創新,深化通關便利化、內外貿一體化等重點領域改革,形成一批重要改革成果,建立通道規則標準體系,深化RCEP、東盟、中新等國際合作機制。

六要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這是底線要求,也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會議指出,要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重大風險防範化解行動,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

具體包括:全力維護政治安全,全力防範化解經濟金融風險,全力維護社會安全。

如,紮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探索房地産業新發展模式;穩妥處置重點企業信用風險,保持對非法集資高壓態勢;緊盯重點行業領域,推進安全生産風險專項整治,健全各領域生産安全隱患動態識別、清單式閉環處置機制,有效防範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等。

七要著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讓老百姓生活得越來越好。

會議提出,實施惠民暖心優服行動,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讓群眾得到實惠、看到變化、見到成效。

如何實現?

首先是千方百計促增收。為此,我市將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建立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與經濟增長、社會平均工資增長聯動機制,促進低收入群眾穩定增收;加快構建有利於共同富裕的財稅政策體系,完善收入增長和財富分配合理調節機制。

其次是千方百計穩就業。深入實施“就在山城·渝創渝新”就業創業促進計劃,推進百萬青年就業促進計劃,促進高校畢業生、脫貧群眾、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充分就業;實施“巴渝工匠”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工程,圍繞産業鏈需求開展大規模技能培訓,解決好“結構性”就業難題。

再次是千方百計優服務。我市將滾動實施一批民生實事,真正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圍繞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相關領域推出一批“一件事”便民服務,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可及性。(記者  曾立、黃光紅、楊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