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雙城記”唱得更嘹亮 川渝攜手同心譜寫發展新篇章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3-01-03 10:21:32 編輯:珍珍
image.png
2022年12月30日,重慶團結村中心站,裝載著川渝兩地産品的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發車,將經廣西欽州港到泰國。當日,陸海新通道川渝總運量突破60萬標箱。記者 張錦輝 攝

2022年12月30日,迎著初升的朝陽,重慶黨政代表團一行踏上開往成都的列車。

到四川去,與親兄弟會面,共同召開兩地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聚焦重點、聚焦共性、聚焦共贏,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形成更多標誌性成果。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我們昂首闊步——

這個重大戰略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寫入了黨的二十大報告。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我們奮勇向前——

3年來,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部署要求,重點區域協作紮實有效、重點領域合作拓展深化、重大平臺能級不斷增強、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按下了“快進鍵”、進入了“加速期”。

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7.4萬億元、增速8.5%,佔全國比重由2019年的6.3%提升至6.5%,兩年年均增長6.2%、高於全國1.1個百分點。2022年前三季度,川渝兩地克服高溫乾旱、缺電保供、疫情頻發等超預期影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52萬億元,同比增長2.2%,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攜手爭當西部地區

高品質發展排頭兵

同築現代化産業體系,打造“壓艙石”“定海針”

2022年10月27日,工業和資訊化部公示《第三輪先進製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成渝地區電子資訊先進製造集群入選,成為西部地區唯一入選的“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川渝兩地要聯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資訊産業集群。2021年12月,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四次會議提出,深入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産業集群。

此次,成渝地區電子資訊先進製造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不僅是産業集群地位實現新躍升的體現,還意味著,在電子資訊産業集群建設這個領域,川渝兩地已聯手完成階段性使命,成為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版圖上的重要一極。

抓住重點關鍵領域,才能綱舉目張做好工作。

電子資訊産業是川渝協同補鏈強鏈的重點項目之一。此前,川渝産業聚合不足,存在産業同質競爭、企業創新能力偏弱、高新技術産業比重偏低等問題。現在,川渝正協同補鏈強鏈,合作構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

堅持規劃發展“一張圖”,川渝兩地累計出臺産業政策文件156項,其中,聯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電子資訊産業高品質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川渝電子資訊産業“十四五”發展佈局及産業鏈全景圖》等政策文件25項,專項、關聯、配套要素及共性政策達到148項。

一系列舉措讓要素融通呈現新面貌,産業創新提質取得新突破:

目前,成渝地區電子資訊先進製造集群生産了全球66%的iPad,50%的筆記型電腦,10%的智慧手機……有這些産品作為支撐,成渝地區成為了中國大陸第三、全球前十的電子資訊製造業聚集地。

不僅僅是電子資訊産業實現相融共促。汽車産業也聯合成立工作專班,共建産業鏈供需資訊對接平臺、聯合對外招商、共建合作園區,攜手推動汽車産業轉型升級。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川渝汽車産業展現出産業鏈合作的強大韌性,汽車産業實現逆勢增長,合計生産汽車139.3萬輛,同比增長6.7%,高出全國平均水準8.8%。

在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效果方面,重慶、宜賓列入國家首批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川渝間累計建成省際高速公路“電走廊”11條,成渝“氫走廊”已建成加氫站24座、投入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567輛。

電子資訊産業和汽車産業同為川渝支柱産業,正聯合做大做強,加速形成萬億級産業集群,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經濟高品質發展,打造“壓艙石”“定海針”。

勇當內陸地區

改革開放探路先鋒

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性樞紐

2022年9月26日,兩江新區重慶北站人和隧道,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挖掘機挖出了第一鏟土。

這標誌著成渝間最順直、最高效的客運直連通道——設計時速350公里的成渝中線高鐵開工建設,未來重慶到成都將實現50分鐘通達,“雙核”時空距離將再一次縮短。

自古以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當今時代,開天闢地,敢教日月換新天。

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川渝兩地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項目工地。僅2022年,川渝共同推進實施共建重大項目160個,投資1889.5億元。全年的目標計劃,僅用10個月就提前完成。

一系列重大項目正緊鑼密鼓推進——

地面,渝西高鐵、成達萬高鐵重慶段、渝昆高鐵川渝段等項目加快建設,川渝省際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達20條;水上,涪江雙江航電樞紐、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等項目進展順利,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一幹兩支”國家高等級航道為骨架的航道體系基本形成;空中,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四川樂山機場等項目加快建設,四川達州機場正式通航,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加快形成……成渝地區基礎設施“立體網路”,正加速成型。

川渝已建和在建數據中心機架總量超36萬個;成渝納入國家“東數西算”工程算力樞紐節點佈局;啟動建設“東數西算”工程算力重慶樞紐節點;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相關項目落戶成都;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川南—渝西輸氣管道等項目進展順利……成渝地區新基建快馬揚鞭,落地見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開放營造良好環境,內陸開放新高地,在成渝地區加速崛起——

2022年以來,川渝兩地持續深化中歐班列(成渝)定價機制,前11個月累計開行超5000列;合力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線路輻射全球118個國家(地區)393個港口;高水準打造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獲批生産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2022年前三季度,兩省市實現進出口總額1.36萬億元,實際使用外資38.87億美元。

開放格局打開,成渝地區發展前景豁然開朗——

向東,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強化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連通,通江達海;向西,開行中歐班列,融入亞歐通道,打通出疆入藏戰略通道;向南,暢通西部陸海新通道,輻射東南亞、南亞;向北,從成渝地區出發的國際班列可銜接京津冀地區、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對接東北亞地區……

在依然複雜嚴峻的全球形勢下,成渝地區已成為我國向西、向南開放的窗口,有力助推我國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開放,川渝思想統一;改革,兩地行動一致。

2022年9月,我國中西部地區首個跨省域都市圈規劃《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發佈,四川廣安市被全域納入規劃範圍,成為全國首個全域納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級市。

3年來,這樣的“全國首個”還有很多——

全國首個跨行政區域外商投資企業投訴處理協作機制;全國首個跨省設立的聯合河長辦“川渝河長制聯合辦公室”;中歐班列(成渝)號在全國首次實現跨省市中歐班列合作……

川渝兩地攜手將各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一系列改革成果斐然——

川渝建立市場準入“異地同標”服務機制,構建跨區域“同一標準辦一件事”的市場服務系統,實行信用聯合獎懲;成渝地區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試驗區建設正快速推進;成渝兩地正積極合作開展國資國企區域性綜合改革試驗;第三批101項“川渝通辦”事項已全面落地,通辦事項已達311項,累計辦件量超1000萬件……

改革開放,知行合一。川渝兩地成為足以支撐共建“一帶一路”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探路先鋒,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性樞紐作用。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

重要科創基地

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共同打造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開拓創新、高品質發展,必須補強第一生産力、第一資源、第一動力。

破解科技、人才、創新的發展之困,川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聯合對重大技術難點展開科研攻關。

寒冬臘月的虎峰山下,依然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西部(重慶)科學城的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超瞬態科學是當今前瞻科學問題,也是未來科學發展的主要引領性方向之一。今後,超瞬態實驗裝置將重點結合成渝地區高端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生物醫藥、航空航太、核工業技術等重點産業需求,開展高分辨分子動力學、極紫外光刻等基礎前沿研究,推進基礎科學研究和産業技術創新融通發展。

算力,是支撐超瞬態實驗裝置等科研工作的基礎。剛剛整體搬遷到西部(成都)科學城的中國科技雲成渝樞紐,恰好能提供算力幫助。

此次遷移,最大亮點是將過去的中國科技網成都區域中心升級為成都科學城的中國科技雲成渝樞紐,其職能服務範圍由原來中科院系統研究院所,拓展到成渝地區的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野外臺站和其他科學數據中心。

心有靈犀的不僅僅是西部(重慶)科學城與西部(成都)科學城,川渝兩地各區縣之間,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也在科研平臺的共建上下足功夫。

如,重慶兩江新區和四川天府新區,強化了重大創新平臺共建和創新鏈産業鏈協同,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分佈式雷達天體成像測量儀驗證試驗場”、天府創新裝備研究院等研發平臺,也建成在即。

又如,位於江北區的長安汽車與四川能源網際網路研究院、成都電子科大等院企開展新能源汽車橫向合作;登康口腔與川大華西口腔醫學院聯合開展新材料研究及應用;京天能投參與四川樂山職院新校區開展智慧能源項目建設等等。

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創基地,川渝兩地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共建高能級創新平臺。高能級不僅“高大上”,還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美味的金佛山方竹筍,被譽為“筍中之王”,但因生長環境海拔高、産量低,不宜規模化種植。為讓天賜美味端上尋常百姓餐桌,川渝攜手,一起開動腦筋——

四川大學優生遺傳學專家丁顯平,在重慶南川建立特色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採用分子遺傳育種等現代生物技術,對金佛山方竹進行低海拔馴化,讓川渝更多地區種上了方竹筍。

這樣的實驗室還有很多:僅2022年以來,川渝兩地加快共建步伐,當年認定了包括特色食品、中國醬腌菜科技創新、鄉土植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等5個重點實驗室。

川渝攜手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創基地步伐明顯加快——

不僅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西部科學城加快建設,兩地還共同制定“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方案,聯動共建人工智慧、大健康等領域重點實驗室,推進金鳳實驗室建設,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支援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共同申報實施重點研發項目60項。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和國家級智慧財産權運營中心也順利獲批建設。

共創高品質生活

更加惠民便民利民

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升,兩地群眾獲得感滿滿

2022年初,家住榮昌區的蔣女士被診斷患上子宮內膜癌,在“家門口”的榮昌區婦幼保健院,來自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的石鋼教授成功幫她進行了手術。

石鋼教授是全國知名專家醫生,他是如何被邀請到榮昌的?

2020年,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榮昌區婦幼保健院與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簽署合作協議,建立緊密型醫聯體。院長由華西第二醫院派,同時還有十余名專家教授擔任榮昌區婦幼保健院學科主任及特聘專家,工作期限一年。

於是,像蔣女士雖然人在重慶榮昌,也能第一時間享受到石鋼這樣的四川省級專家“面對面”診療服務。

從川渝兩地醫療資源共用中獲益的,不止是榮昌。川渝衛生健康一體化協同創新發展實施以來,兩地毗鄰地區建立了110、120協作服務機制,醫療檢查檢驗結果跨省互認超160萬例次。

除了醫療衛生領域,川渝兩地攜手,為群眾共創高品質生活的典型案例,還涉及教育、就業、體育、養老、救援等領域。

有關統計數據還顯示,僅2022年前三季度,兩省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38.3萬人。教育文體資源共建共用,推進22所高校65個優勢特色學科結對共建“雙一流”學科,川渝雙向本科招生計劃投放名額均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共建田徑項目國家隊,舉辦“巴山蜀水·運動川渝”等活動。衛生養老事業互促互認,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兒童區域(西南)醫療中心、國家臨床重點專科群加快建設,跨省直接結算服務群眾超251萬人次,實現養老機構設立備案川渝通辦。應急聯動合作不斷深化,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開工建設,開展2022年川渝網路安全應急演練。便捷生活行動持續拓展,兩批次43項措施全部實現,成渝高鐵日開行列車80—120余對,實現跨省級行政區域固定電話通信資費一體化,辦理住房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2.6萬人次、發放異地貸款19.59億元。

除了共用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川渝兩地還聯手舉辦消費節活動,提升群眾生活品質。2022年12月28日,川渝兩地商務、文旅、發改等部門聯合舉辦的2022“成渝雙城消費節”暨2023“愛尚重慶·迎新消費季”活動正式啟動。活動聚焦成渝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推介“解放碑-朝天門商圈”“重慶光環購物公園”“大九街都市文化旅遊特色街區”“交子大道”“玉林東路特色商業街區”等成渝兩地20余處代表性新消費場景。川渝上千商家的聯動、上億迎新消費資金投入及上千場惠民暖心促銷活動,為兩地群眾帶來了富有國際化及巴蜀特色的迎新消費盛宴。

高品質生活,需要優良的生態環境。兩地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統籌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檢察協作機制。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超280萬畝。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聯動機制,聯合編制23條跨界河流“一河一策”河流保護方案,川渝跨界水質自動監測站全部建成並實現數據共用。2022年1—11月,重慶、四川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率分別為93.1%、90%;長江幹流川渝段水質保持為優。

高品質生活,還需要豐富的精神文化産品。2022年重慶衛視、四川衛視共同舉辦春節晚會,深受群眾喜愛的巴蜀笑星、曲藝人輪番登場獻藝,給兩地觀眾帶來歡聲笑語。

巴蜀山水相連,川渝同根同源。

你有人來人往的寬窄巷子,我有燈火輝煌的洪崖洞美景。你有一碧萬頃的青城山,我有氣象萬千的縉雲山。

啟航新征程,奮進新時代。

剛剛閉幕的川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為共建更高品質、更高水準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擘畫了新的宏偉藍圖,設定了更具體的發展目標,鋪就了更務實的發展新路徑——

雙核聯動雙圈互動兩翼協同,完善現代基礎設施網路,培育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攜手推動國家重大科技設施開工建設,加快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以此提升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通過深化西部陸海新通道合作,加快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建設,共建長江上游港口聯盟等,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通過擴大優質消費供給豐富群眾生活,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創造更好生態環境,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和水準讓群眾生活更便捷,以此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2023年,讓我們手拉著手,心連著心,秉持“一家親”理念、強化“一盤棋”意識,錨定“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辦好自己的事情,抓好合作的事情,把“雙城記”唱得更加嘹亮。(陳鈞 、吳剛 、申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