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召開 共商攜手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好思路好辦法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2-31 18:56:43 編輯:李柯佑

12月30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赴四川考察,兩省市召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期間,重慶市黨政代表團考察了天府新區規劃廳、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學城園區及天府興隆湖實驗室、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威斯克生物醫藥有限公司。重慶黨政代表團成員還與四川省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對接交流,共商攜手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好思路好辦法。

image.png
12月30日下午,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召開。蘇思 攝

扈萬泰:以生態文明“示範”助力生活品質“升級”

“規劃突出了成都公園城市的特點,充分考慮了生態價值。”第一站在天府新區規劃廳考察後,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扈萬泰表示,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區域重大戰略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充分體現了黨中央的重視和支援。三年來,兩地規劃部門對標對表“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迭代更新、細化落實目標任務,為重大項目、重大任務落地做好要素保障。

扈萬泰説,將深入領會、貫徹落實剛剛召開的重慶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和本次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要求,進一步加強與四川省自然資源廳、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協作共建,深化成渝地區國土空間規劃和自然資源改革,加快培育成渝兩個超大城市中間區域大城市集群,提速打造軌道上的經濟圈,大力推動現代化交通體系和物流體系建設,加快打造成渝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image.png
12月30日上午,重慶市黨政代表團考察天府新區規劃廳。蘇思 攝

高洪波:科技創新提升榮昌“辨識度”

“榮昌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很多載體和平臺,這次考察一大亮點就是‘科技創新’,給了我們很多啟發。”榮昌區委書記高洪波在考察中表示,作為川渝毗鄰地區的“橋頭堡”城市,榮昌與四川相關市州合作一直都很緊密,三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本次聯席會議是二十大後雙方首次面對面對接交流、共商共建,將進一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向高品質。特別是考察中看到很多加快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功能平臺建設的新機遇,這對於榮昌發揮“橋頭堡”城市帶動作用,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今年,榮昌區全面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制定《榮昌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2年工作要點》,梳理出12項重點任務。加快毗鄰地區合作,與內江市共推41項重點任務71個項目,預計總投資約847.2億元。僅2022年,榮昌區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5個,總投資206.3億元。

“我們將充分抓住此次黨政聯席會議的有利時機,打造更多具有榮昌辨識度的有形載體、有效抓手。”高洪波説,將努力把毗鄰的自身優勢轉化為合作的發展勝勢,聯合川南渝西各區市努力找到共同發力點,共同推進內江榮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積極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率先在共建共用、政策協同等方面實現實質性突破,形成更多標誌性成果,充分當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橋頭堡”和“排頭兵”。

image.png
12月30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考察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展示中心。齊嵐森 攝

明炬:加快打造“成渝科創大走廊”

“川渝黨政聯席會第六次會議是在一個十分關鍵的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黨委書記、局長明炬認為,本次聯席會議的核心就是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川渝大地上進一步走深、落細、做實。

明炬表示,兩地在科技協作方面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兩地科技合作機制越來越緊密、越來越深化。兩地科技管理部門建立了協同創新專項工作會商機制,每半年舉辦一次,已經推動兩地簽署科技合作協議超過15項。

——兩地科技合作內容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拓寬。從人員交流、共同實施科研項目,到科技資源、資訊共用共用,再到聯合建設研究基地,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區等更深層次、更高水準的合作。目前兩地聯合實施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突破100項、資金超過1億元,實現共建共用共用的大型儀器設備1.2萬餘臺/套。

——兩地科技合作成效越來越顯現、越來越可期。一批科技大裝置、大設施、大平臺相繼開工建設和啟用。人員交往、科技交流、創新創業越發積極活躍,“行走中的科技創新”成為時下流行的方式。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相繼在兩地落地應用,今年兩地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突破兩千億元。

“接下來,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本次聯席會議精神和部署,著重從四個方面發力加勁。”明炬説。

——進一步加大兩地高能級科創平臺的建設升級,加快優質創新資源的匯集積聚。

——進一步深化兩地科創資源的共用共用,加快科技成果在兩地落地見效,加大面向四川科研項目計劃的開放。

——進一步大力推進毗鄰地區科技協同,建立“萬達開”技術創新中心和協同創新示範區,加快打造“成渝科創大走廊”,形成成渝西部科創中心的無縫連接。

——進一步聯合爭取國家更多更大的科技資源和政策,舉辦好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積極爭取建設國家成渝綜合性技術創新中心。

何友生:生物醫藥産業成巴南區域合作“突破口”

“天府國際生物城堅持以産興城、以城聚産,已構建起功能複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宜業宜居的生態之城;興隆湖則是成都‘公園城市’理念的最新實踐。”考察後,巴南區委書記何友生説。

過去三年,重慶國際生物城與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建立起了常態化互訪交流機制,就生物醫藥産業發展開展戰略合作,組織成渝醫藥産業代表進行多維度探討,共同發佈川渝生物醫藥産業建圈強鏈科技創新“需求—供給”80項,成為區域合作的“突破口”。

自2020年5月與成都溫江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來,兩地聯合編印《巴南·溫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合作手冊》,50余個單位簽訂各類專項協議78份;正式簽訂巴南·天府新區《國際物流樞紐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的跨境公路班車聯盟(成渝跨境運輸平臺)成功首發;截至12月底已累計投入班車運營等相關綜合費用超1億元,累計發車超3300車次,運輸總貨值超20億元。

“本次聯席會議,將進一步激活川渝兩地的發展活力,助推雙方合作進入快車道。”何友生表示,巴南區將按照本次會議安排,繼續深化與溫江區的統籌協調,圍繞産業協同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優勢資源聯動、社會事業合作、人才互動交流五大方面展開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交流合作,協同推進生物醫藥、城鄉融合、社會事業等領域創新發展。

同時,推動重慶國際生物城與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醫學城,在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創新資源要素、核心技術攻關、關鍵人才引進、科研成果轉化、投融資模式、管理機制、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加強共建共用,推動産業協同招商,共同爭取國家産業政策和國家級要素平臺佈局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力爭儘快取得實質性進展、形成標示性成果。

毛平:墊江將當好川渝東部“突擊隊”區群聯動“傳動軸”

“美麗的公園城市和雄厚的科創實力,讓人眼前一亮,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考察中,墊江縣委書記毛平説,通過考察,為墊江更好地幹好自己的事情、辦好合作的事情提供了借鑒、作出了示範。

毛平表示,墊江將著力當好川渝東部唱響“雙城記”的“突擊隊”、重慶“區群聯動”的“傳動軸”,攜手推動項目共建、産業共強、品牌共創、活動共辦、生態共護、民生共促。

項目共建方面,將大力推動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開工建設大墊豐武高速公路、墊江南出口及G350連接道路項目,提質建設以天香路為主軸線的互聯互通工程,加快推動廣忠黔鐵路墊江至忠縣段、長墊梁貨運鐵路墊江至長壽段和墊合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積極爭取提早啟動建設,形成大通道帶大物流、大物流帶大産業發展格局。

在産業方面,將建好區域性功能平臺,用好工業網際網路,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圍繞創建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區、建設“兩長涪墊”萬億級先進製造産業集聚區加強産業合作,實現資源共用、資訊共通、産業互補。

此外,協同構建以“明月山”“龍溪河”為地理標誌的品牌體系,共同爭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共同深挖明月山歷史文化內涵,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新典範。

姜天波:共建川渝天然氣千億方産能基地

“了解了天府新區規劃建設、科研技術創新、生物産業建圈強鏈、醫藥産業發展等情況,讓我感觸深、啟發多、收穫大。”綦江區委書記姜天波在考察後表示,後續會考慮再組織相關人員前來深度學習和洽談合作,在建設綦江高新區中尋找結合點和契合點。

姜天波介紹,近年來,綦江區全力爭取《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等15個重點規劃(方案)賦能,成功將“共建川渝天然氣千億方産能基地”等重大工程項目納入國家戰略規劃“大盤子”。目前,綦江正實質推進1.2萬億立方頁巖氣整體連片開發,係我國發現的第二個萬億方頁巖氣資源陣地,日産量達100萬方,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新的重要力量。

在産業協同發展上,綦江打造了西部資訊安全谷,公共大數據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慶分部、新基建網路攻防靶場等建成投用,引進安恒資訊、安碼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建成重慶市政務雲同城災備中心,落地投資10億元A級數據中心,獲批成渝國家網路安全産業園。

在民生共用上,綦江攜手江蘇省人民醫院,投資25億元,共建以心血管、肝膽和康復為主的國內一流的三甲醫院,目前採取“過渡院區+新院區”同步走模式,過渡院區于建成投用,國內頂尖心血管內科專家已入駐綦江開門問診,實現心血管高精尖手術“零突破”,渝川黔數百萬老百姓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全國一流水準的醫療服務。

姜天波表示,綦江將深入學習貫徹第六次聯席會議精神,主動融入成渝地區現代産業體系,深化與成都、自貢、宜賓、攀枝花等城市以及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産業協作,主動承接産業轉移,積極推進資源能源合作開發、文化旅遊互聯互動,高水準合作共建綦江·自貢産業合作示範園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國家承接産業轉移創新發展示範區。加快推進渝南陸港型物流樞紐、西部物流裝備智慧製造産業園、冷鏈物流港、重慶南部綜合物流園等建設,打造重慶國際物流分撥中心重要支點,早日開行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綦江)班列,爭取佈局設置保稅倉、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區。積極對接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深化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在金融、物流、康旅等領域合作,建設中新項目合作示範區。

解偉: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口岸物流體系

四川省政府口岸與物流辦公室主任解偉表示,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川渝共建改革開放新高地指明瞭前進方向,對兩地口岸物流主管部門共抓合作體系完善、共建對外開放通道、共謀區域協同發展、共推重點項目建設、共用口岸物流資源做出了明確指示。

解偉介紹,在兩地口岸物流部門積極協調推動下,重慶生産服務型、成都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納入2022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川渝兩地圍繞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構建起以雙流、天府、重慶江北等樞紐機場為核心,以綿陽、宜賓、瀘州、萬州、達州、南充、黔江等機場為骨幹,新津、廣漢、遂寧、龍興、永川大安等通用機場為重要補充的國家綜合機場體系。

兩地共同打造中歐班列(成渝)統一品牌,由業務合作逐步向運營、資産、品牌等深度合作轉型。2021年,中歐班列(成渝)開行超4800列、佔全國中歐班列的30%,運輸貨值超2000億元,回程運輸箱量超20萬標箱,三項主要指標均為全國第一,是唯一實現雙向運輸平衡的班列,2022年預計開行量將超5000列。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方面,四川與重慶、廣西等省(區、市)在國際班列運營、多式聯運、共建長江上游航運貿易中心等方面開展緊密協作,建設陸海內外聯動新發展格局。川渝共同推進的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萬州新田港二期等項目加快建設,對外開放通道能級不斷提升、功能不斷完善。

解偉表示,兩地將聯合優化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成渝)、長江航運和國際航空物流運營組織,暢通綜合立體物流通道、國際航空網路通道等物流通道,協同建設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設施與集疏運體系,提高“鐵公水空”聯運組織效率和運輸服務一體化水準,促進區域口岸物流降本增效,打造高度一體化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口岸物流體系。共同實施通道公共資訊平臺、通道發展指數、貿易産業綜合服務平臺等一批跨區域合作項目,促進通關、物流資訊共用和業務協同。聚焦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目標,聯合爭取國家層面支援,共同擴大口岸開放,構建就近通關、直通全球的對外開放門戶體系。

吳群剛:到2023年底試運作2-3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援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目前,四川省和重慶市在人工智慧、先進製造、大健康等領域集聚了一批高端創新資源,兩地科研合作頻繁,具有共建重點實驗室的基礎和條件。

四川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群剛表示,圍繞川渝兩地科技重點發展方向,川渝兩地將在人工智慧、先進製造、大健康、節能環保和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統籌佈局一批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

從節點來看,計劃到2023年年底,在重點産業領域試點運作2-3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到2025年底,掛牌運作一批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集聚一批具有國際頂尖水準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和隊伍,産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成果。

——基礎研究創新能力方面,圍繞川渝兩地重點産業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的科學問題、新興前沿交叉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産生一批原創性、突破性、引領性、支撐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應用轉化方面,以聯合實施項目為牽引,協同攻關解決制約産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共同探索順暢、便捷、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聯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産業化通道,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發、産業推廣的全鏈條服務。

——高水準人才隊伍培養方面,建立實驗室開放、流動、競爭、協同的用人機制,吸引頂尖人才、培養青年人才、用好現有人才,依託實驗室造就一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

——創新平臺運作機制方面,鼓勵實驗室先行先試,探索建立靈活高效的新型運作機制,與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定位、目標和任務相適應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

——開放創新共建共用方面,加強實驗室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學術交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儀器設備、科學數據資源等集聚利用和開放共用,推進技術要素跨區域流動、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

陳友清:川渝將赴沿海、赴境外聯合開展服務業項目促進活動

“川渝黨政聯席會是一次承前啟後、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會議,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四川省商務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友清認為,共建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推進活動強力宣示了巴蜀大地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的堅定決心,彰顯了川渝兩地高起點改革、高水準開放、高品質發展的使命擔當。

陳友清介紹,近年來,川渝兩地商務部門堅定落實兩省市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建立了川渝商務合作機制,互派優秀年輕幹部,聚焦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國際消費目的地、自貿協同開放示範區三大功能定位,堅持每年鎖定10件重大合作事項,堅持目標、領域、産業、政策、機制、時序“六大協同”,川渝兩地商務合作全面提速、整體成勢。2021年,四川重慶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1.7萬億元,均保持兩位數的快速增長,成為中西部地區兩大領頭羊。

在打造國際消費目的地方面,兩地構建巴蜀消費核心平臺等9個方面22項重點任務,推動形成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成都雙極核、多個區域與次區域消費中心共發展的“雙核帶動、多域聯動”新格局。2021年,川渝兩地消費市場規模達到 3.45萬億元、同比增長17%,增速高於全國4.5個百分點。

在推動川渝自貿協同開放示範區建設上,兩地加強聯動試驗、互補試驗,四川創新建設了13個自貿協同改革先行區,重慶探索設立10個自貿聯動創新區。各相關部門、6大自貿片區、23個先行區創新區按下了快進鍵、跑出了加速度。

陳友清表示,將堅持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總牽引,按照第六次黨政聯席會議要求,從四方面深化合作。

——對川渝商務領域的産業合作、市場合作、開放合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深化。特別是要儘快確定年度合作10大事項,清單式管理,項目化安排。

——依託自貿區、綜保區、國家級經開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國家級開放平臺,聚焦金融、科技、醫療、貿易、數字經濟“五大領域”,聯動開展首創性差異化改革,賦能外向型産業發展,打造一批區域開放新高地。

——對標學習重慶先行經驗,支援成都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做強成都都市圈消費副中心,組團打造高能級“1小時消費圈”。聯合重慶舉辦第二屆成渝地區雙城消費節,高水準舉辦第二屆國際熊貓消費節。

——以重慶、成都兩個國家級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為契機,加強互學互鑒,共同爭取國家政策賦能和先行先試,聯合舉辦成渝地區服務業開放合作論壇,赴沿海、赴境外聯合開展服務業項目促進活動。

張琪:川渝通道高速公路2023年力爭建成2條開工6條

“本次會議,標誌著雙圈建設進入了提速增效的新階段,也對交通運輸發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將加力加勁,努力當好雙圈建設的開路先鋒。”四川省交通運輸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張琪説。

張琪介紹,自2020年以來,川渝交通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繫機制,先後召開7次交通合作聯席會議,共同爭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作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大力推進規劃、網路、樞紐、服務、管理“五個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目前,通過規劃修編,川渝省際通道總數達到118個,其中鐵路13個(新增1個)、高速公路36個(新增11個)、普通國省道65個(新增24個)、水運4個。成渝共同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成功躋身國家首批9個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群);萬達開成為全國唯一跨省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依託“天府通APP”“重慶市民通APP”,實現成都都市圈與重慶中心城區城市軌道、地面公交“一卡通”“一碼通”,惠及雙核超4000萬人口。

張琪説,2023年,川渝兩地交通運輸部門重點將加快川渝高速公路通道建設,力爭內江至大足、開江至梁平2條川渝通道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成渝高速擴容、遂渝高速擴容、大竹至墊江、自貢至永川、重慶經敘永至筠連、江津經瀘州至宜賓等6條川渝通道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川渝間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通道達到23條(含成渝復線)。

同時,持續推進渠江風洞子、岷江龍溪口、嘉陵江利澤航電樞紐等重點水運項目建設,力爭涪江三星船閘開工建設;繼續優化嘉陵江通航建築物聯合調度,力爭將嘉陵江全線通航時間壓縮到5天;推動組建長江上游港口聯盟,打造要素聚集、功能完善的港航服務體系,加快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穩定運作川渝省際公交線路,新開通省際公交線路5條。推動汽車電子客票聯網互售,積極拓展道路運輸電子證照應用場景。

李奇:促進國際化藥械企業在川渝集聚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與重慶各區縣從園區、平臺、項目等方面開展了交流與合作。”對於重慶市黨政代表團的到來,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管委會副主任李奇表示非常歡迎,“期待合作進一步深入,取得更多成果”。

李奇説,2022年,在四川省科技廳、重慶市科技局的指導下,兩地共同主辦醫藥産業融合發展交流會,四川重慶約200家醫藥健康行業企業、超1000人次以線上線下方式參與。同時,兩地通過多次深入交流確定創新券跨區域使用機制,將重慶國際生物城原料藥中試平臺和小分子藥物開發平臺等11個平臺納入成都認定範圍,對重慶平臺收到的創新券進行兌現。

在項目合作方面,四川大學楊勝勇教授團隊和重慶華森制藥合倫總投資2億元的小分子抑製劑創新藥物研發項目在成都高新區落戶;2021年9月入駐前沿醫學中心,現已進人臨床前研究。

李奇表示,未來,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將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斷深化兩地生物醫藥産業合作,加速成果轉化及産業化,促進國際化藥械企業在川渝集聚,持續提升區域醫藥産業發展能級,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新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