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南:科技創新與高品質發展“雙向奔赴”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10-13 17:03:52 編輯:珍珍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巴南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迎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十年來,全區科技投入大幅提高,科技型企業數量成倍增長,同時創建了一批批高品質創新平臺、轉化了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一流創新要素不斷向巴南集聚,科技創新浪潮澎湃,激蕩起全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一池春水”。

搭建平臺  科技創富效應逐步顯現

走進重慶國際生物城美萊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動物實驗中心,這裡設施先進、人才濟濟。公司副總經理王濤介紹,該企業通過藥學研究、臨床前新藥篩選以及生物樣本檢測等,為園區內制藥企業提供合同研發外包全鏈條服務,以縮短藥物研發週期、降低研發成本。

和美萊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一樣選擇落戶重慶國際生物城的還有重慶宸安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該企業專注于糖尿病治療性藥物研發和生産,有多個一類新藥進入臨床試驗環節。“這裡土地、勞動力價格優勢明顯,研發扶持力度大,給予了我們這樣處於研發起步階段的企業極大支援。”重慶宸安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高峽説。

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發展如火如荼……誰能想到,5年前,這裡只是一個普通的服裝工業園區,入駐企業大多從事服裝代工生産。

2012年,我國提出發展生物醫藥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巴南區大膽規劃,讓木洞服裝工業園向生物醫藥産業轉型。然而,對於缺乏高新技術産業基礎和發展經驗的木洞服裝工業園區來説,發展傳統産業不難,發展新興産業卻是難上加難。

轉機出現在2017年。為吸引生物醫藥企業落地,巴南區陸續出臺一系列人才引進、産業扶持政策予以支援,還著力構建“研發+平臺+基金”配套服務體系,並攜手上海張江藥谷、武漢光谷生物城等東中部生物醫藥園區共同打造“長江經濟帶生物産業聯盟”,重點承接這些地區的科研成果産業化項目,並與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動生物醫藥産業發展。

如今,重慶國際生物城已擁有7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成為重慶唯一被納入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建設工程的園區,全市15個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創新藥物中,這裡就佔9個。不僅如此,重慶國際生物城還建立研發孵化中心、高端藥物技術轉化平臺等服務機構,形成包括基礎實驗、動物實驗、藥品審批等配套服務體系。

重慶國際生物城只是巴南區推動科技平臺建設的一個縮影。回眸細數,全區共建成市級以上研發平臺120個,其中國家級10個、市級110個,覆蓋部分優勢産業、民生領域,共同構築起科技支撐高品質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強大矩陣。

激發動能  科技型企業倍增發展

宗申産業集團工廠總裝車間,一輛輛英姿勃勃的賽科龍RT3大排量摩托車陸續下線裝車,馬不停蹄奔赴各地市場。

不止賽科龍RT3,整個宗申産業集團近十年來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營業收入翻番。在全球汽車行業銷量持續下滑、疫情衝擊的大背景下,宗申産業集團何以實現逆勢上揚、強勁增長?它的答案是:科技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宗申産業集團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其中,重慶宗申創新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通過吸納國內外技術專家和創新團隊技術、項目,實現開放、共用的全球協同創新,成功完成從傳統能源動力到清潔能源動力、從小型裝備到大型裝備、從個體創新到集群創新等産品提檔升級和模式升級。2018年,重慶宗申創新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被認定為重慶市新型高端研發機構。

如今,宗申産業集團已發展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小型熱動力機械製造企業,在摩托車動力、通用機械、三輪摩托車3個領域多年穩居國內行業第一。其自主研製的活塞式航空動力成功搭載多款無人機,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通過公司研發的新能源發卡電機産線裝備的設計、建設,實現從産品研究向産線研究的突破;其公司控股的汽摩交易所擁有全國唯一的商品現貨交易牌照,已初步形成産業鏈交易、數據服務、融資增信服務、科技服務四大業務體系。

科技創新,重在企業。為做好科技型企業培育工作,壯大科企“森林”,巴南區厚植科技創新土壤,持續加強科技型企業管理服務工作,制定培育工作方案和發展路線圖,幫助企業申報科技型企業。2016年至2022年,全區市級科技型企業從87家增長到4539家;2012年至2022年,高新技術企業從18家增長到163家。

優化生態  人才“磁場”效應日益凸顯

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方可流長。

在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重慶理享生態修復研究院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毫正在抓緊研製環保菌劑。目前,該公司研製的超抗逆複合菌劑,在處理污水中顯示出超強的處理能力和競爭能力,在行業內處於領先水準。

事實上,今年6月,劉毫剛讀完重慶理工大學研究生,也正是今年,他創辦的公司年産值將突破1000萬元。

時間回到2019年。劉毫在學校實驗室成功研發第一款超抗逆複合菌劑,並獲得了專利。學校和區科技局主動跟進,幫助劉毫和另外兩名同學創立重慶理享生態修復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立初期,企業面臨缺乏研發場地和資金短缺的雙重考驗。”劉毫坦言,政府為其協調解決了3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給予減免租金以及水電氣費等紅利,並提供技術支援和資源對接,解決了初創企業生存的燃眉之急。正是在這樣的政策支援下,劉毫創辦的公司年産值實現翻番。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巴南區先進技術創新中心,是巴南區充分發揮環重慶理工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一圈帶多圈”“一校帶多校”作用,校地合作共同打造的創業孵化平臺。近十年,巴南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區、人才強區”行動計劃,創新出臺《“菁英計劃”高層次創新人才激勵辦法》,每年拿出2000萬元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對全區優秀人才進行激勵。同時,在全市率先出臺《重慶市巴南區高層次人才入選重慶英才計劃激勵辦法》,不斷集聚人才科創的“最強大腦”。

如今,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吸引下,全區累計培養“重慶英才計劃”入選者30名、創新創業示範團隊13個,重慶市“鴻雁計劃”入選者41名,重慶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名,區級學術技術帶頭人82名及後備人選40名,區級“菁英計劃”人才191名。他們選擇巴南、紮根巴南,與巴南同成長、共精彩。

十年間,巴南區科技創新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不斷涌現出新的活力,每個巴南人既是參與者更是受益人。巴南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新的歷史起點,巴南區將不斷拓展創新發展內涵和外延,力爭到2025年,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比重達到2.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即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2.8%,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00家以上,讓創新這個發展第一動力更加強勁。(袁啟芳、郭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