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看黔江⑱】産業發展“對路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6-09 17:04:30 編輯:珍珍

近年來,白土鄉在推進産業轉型升級中,突出黨建引領、統籌協調各方資源,指導産業發展路徑和方向,大力發展蠶桑、稻田立體種養和生態水産養殖,以綠色生態理念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實現保護生態的同時富了農民的“錢袋子”,為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找到了“好路子”。近日,黔江區融媒體中心“一村一品”看黔江系列報道採訪組走進白土鄉金塘村,切實感受到了當地群眾生活的巨大變化。

金塘村全景

  觀念轉變 發展路寬

  金塘村位於白土鄉西北一隅,10年前該村和周邊的村子一樣,以種植水稻、玉米等基礎農作物為主。原本1000多人口的村子,村民大多數長期在外務工,村子裏僅有400余個老人和孩子長期留守,唯一的村道路更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交通落後嚴重制約了村子的發展。

“這條村道路是前幾年硬化的。現在村裏的道路基本上通到了各家各戶,極大方便了群眾的生産生活。”金塘村黨支部書記遊定財説,這裡以前山高坡陡、峽長谷深,加之交通閉塞,資訊不通,群眾與外界聯繫少,發展缺乏産業支撐及技術支援,群眾致富路上困難重重。

慶倖的是2018年脫貧攻堅戰的打響,助力了金塘的發展。由黔江區委組織部、扶貧駐村工作隊、鄉駐村幹部,以及白土鄉黨委政府專派聯繫村幹部和金塘村村支“兩委”一班人,組成了“脫貧攻堅突擊隊”。“突擊隊”決定從“轉變觀念、開闊眼界、點燃激情”入手,打造全村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敲門磚”。隨後,由村支“兩委”幹部和村民代表為學員,先後組織了30多次各類培訓考察活動,打開了村幹部和村民的“思想枷鎖”,激發起了他們強烈的致富慾望,徹底將原來“要我發展”的錯誤認識轉變為“我要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場“不脫貧不罷休”的熊熊“戰火”在金塘村被點燃,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集結號”。


山裏的致富路

  立體農業 增産增收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金塘村土地資源零散,85%以上為“巴掌地”“雞窩地”,土地撂荒率達30%以上。在推進産業轉型升級中,該村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大力引導群眾參與立體農業發展,打好“稻田立體種植”和“生態水産養殖”兩張牌,實現生態保護與發展、産業轉型與農戶增收“共贏”。

“以前我們一家人的溫飽都成問題,如今在政府的幫助下,搞了稻魚和蓮藕立體種養殖,每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這在以前我是想都不敢想的。”金塘村村民鄧家易告訴記者。春夏之交,把魚苗放進稻田,田裏種稻,水體養魚,等稻穀成熟,魚兒就肥了。通過這一生態種養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增産增收。

稻魚生態園

  鄧家易的老母親常年癱瘓在床,作為獨子的他這些年一直守在母親身邊,加上妻子劉德淑身體不好,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近年來,白土鄉在金塘村大力發展稻魚、稻鰍、稻蝦等立體種養殖,給鄧家易帶來了機遇,在當地政府的動員下,他開始了稻魚立體養殖。

  鄧家易家裏農業産業的順利轉型成功,只是金塘村當地眾多群眾走上致富道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村積極推進農業産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業,拓展農業産業鏈、價值鏈,激活農業産業發展一池春水,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至目前,該村僅利用水稻與魚、水稻與鰍的共生關係讓沿岸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500畝,發展起了稻魚(鰍)生態種養殖業,畝産值由原來的不足千元增加至4000多元,村民的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

  産業發展 百花爭艷

  “近處流水潺潺,遠處山巒如黛;田間魚兒肥美,村裏炊煙嫋嫋。”走進金塘村,硬化後的村間小道古樸乾淨,一幢幢嶄新漂亮的農家小院整齊矗立,寬闊的村道路打通了通往大山深處的水産基地,道路兩側綠樹成蔭,村民們正在田間放魚苗、插秧,一幅美麗的鄉村野趣圖在記者面前徐徐展開。

順著蜿蜒的山路至半山腰,便看到一池碧波盪漾的山地立體魚塘沿蘭河而建,這道高達16.8米的大壩,通過攔截2公里河道形成了150畝的生態冷水湖。基地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態資源良好,加之水源活、水域寬,養出來的魚壓根就綠色、味美。公司採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供應魚苗和統一品牌行銷的方式,與農戶自行養殖形成“三統一自”方式與公司掛鉤,解決一般農戶技術、銷售等難題,促進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全村60多戶村民(佔留守村民戶數的三分之一)都通過自養方式加入到了“聯合社”,激活了全村一直以來的“沉睡資源”。

金塘村水産養殖基地

  蘭河優鱻水産養殖基地是金塘村股權化改革的一個縮影。金塘村抓住了“股權”這一核心,成立金塘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將全村相對集中連片的撂荒田地集中起來,實行合股聯營機制,把全體村民變成聯合社的股東,入社自願、退社自由,可享受土地流轉、務工薪金和二次分紅3項收益,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

  通過三年多的發展,如今金塘村産業發展實現了“百花爭艷”,全村的産業總産值更是突破了千萬元大關。據遊定財介紹,長期以來村裏單一的“糧豬型”二元産業結構鏈被徹底顛覆,在重點發展“蠶桑、水産”兩大産業基礎上,農戶自主選擇發展中蜂、中藥材等特色産業的“2+X”的産業發展思路所取代:充分利用七溝八岔“生態溪流”資源優勢,建成了蘭河流域、金塘河流域、趙家河流域3個生態水産養殖區面積400余畝;同時發展稻田立體種養和生態水産養殖,13戶種養大戶帶動29戶村民相對集中連片種植蠶桑600多畝,利用山間林地資源栽植黃精、白術等中藥材300畝,養殖中蜂規模突破1000群。(田丹 黃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