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永興:以“實心幹事 科學作為” 踏出“三條強村路”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6-08 16:10:34 編輯:李柯佑

面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一新的時代考題,宜賓市翠屏區永興鎮以“一領三建六助推”為工作思路,牢牢抓住黨建引領這一關鍵,多方入手探尋村集體經濟增收道路,推動鄉村振興沉穩起勢。

據鎮黨委書記郭逢梅介紹:傳承發揚脫貧攻堅精神,永興堅持黨建引領,以“實心幹事、科學作為”為內在要求,在實踐中走出了閒置變活水、撂荒變良田、致富人變引路人的“三條強村路”。

清家底,閒置資産用出強村路

原本在土堰村內因産權不明晰長期閒置的小學,經2021年産權重置後重新被村集體收回。村兩委接手以後,通過招商引資,將名禾農業引進進來。把閒置資産變成助力當地産業發展的“金鳳凰”。“僅此一項,今年的村集體收入就翻了一番。”土堰村黨支部書記唐華貴説。

收回轄區內閒置建築的産權,得益於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的推進。一邊是鄉村振興迫切需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一邊是困擾村莊發展已久的“一筆爛賬”。永興鎮堅持統籌兼顧、分類處置、方式靈活的原則,逐步清理。隨著閒置資産的不斷盤活利用,閒置的村小學、辦公服務陣地等資産重新納入規劃,讓沉睡資産價值變現、沉靜鄉村充滿生機。

資産收回,讓村集體能夠“有米下鍋”。截至目前,永興鎮通過公益事業改造一批,如八廟村閒置資産改建為老協會活動場所;集體經濟使用一批,如中元村的閒置資産盤活為産業開發辦公用房;市場運營開發一批,如永興村的閒置資産進行租賃,年收入16000元。目前39宗閒置資産已全部盤活並正常使用,讓大部分村迅速找到了“強村路”。

助春耕,代耕隊種出致富路

作為三類村,玉峰村近年來遇到這樣的窘境:勞動力不足、種植效益差、零散土地多、土地流轉難。進城農民寧荒不轉,出現農民身份改變而土地經營權不變的現象,撂荒地過多而村集體沒有資源,成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阻礙。

面對這一問題,玉峰村黨組織書記金貴勤給出了她的解答方式。自2019年起,村“兩委”發動群眾,通過“合作社+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代耕隊”模式,將撂荒地“全託管”給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從整田、集中育秧、插秧、病蟲害防治到收割、銷售,都將由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成立的代耕隊“一條龍”負責到底。“截至目前,我們的代耕隊已經復墾土地120余畝,隊伍也從最初的5人擴充至31人。”金貴勤説到。

該模式的確立,不僅讓撂荒地由荒變綠,群眾在家中就業,更讓玉峰村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代耕不僅是將撂荒地變為耕地,更要精益求精,將耕地利用起來”據了解,玉峰村目前已將200畝土地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其中撂荒地就佔了100余畝,每年能為集體經濟帶來4.8萬元的增收。

由村黨組織引領,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制定方案,合作社具體實施,新型經營主體介入,通力合作解決土地撂荒問題;這不僅是維護糧食生産安全的最優解,更是帶動農民集體雙增收的上上策。除了帶來集體經濟的提升,累計還為農戶增收4.3萬餘元。“其他村民看到了,也願意將撂荒地打理起來,進一步解決了撂荒地的問題。”

反哺家鄉,人才變身集體經濟引路人

在永興鎮,“選好一個人、改變一個村”的故事,正在陸續上演。永興鎮竹山村的蔣龍聲與妻子陳芬在外經商多年,2016年由政府與永興商會牽線搭橋,返鄉創立宜賓山勾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園區已建成現代化家禽養殖基地,養殖蛋雞70萬羽,年産值1.2億元,截至目前,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52個,就業農民每人平均年增收1.5萬元,2022年華清社區村集體經濟預計收入13萬元。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級有要求,地方有需求,群眾有期盼,鄉友有能力。如何發現更多能人?今年以來,永興鎮除了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中下功夫,也從群眾著手,挖掘致富能手反哺家鄉,通過在創業人才中選樹,確定了19個村集體經濟顧問,在謀思路、引資金、推資源、育人才、幫集體上發揮重要作用,帶領村集體與村民探尋持續健康發展的優勢産業,蹚出了強村富民路。(顏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