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銅梁:“移民”支書向以富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5-17 16:45:58 編輯:李柯佑

初夏的銅梁,天氣已經熱了起來。重慶市銅梁區侶俸鎮石蛤村黨群服務中心,村黨支部書記向以富在崗位上忙乎著,手頭的事和電話幾乎沒斷過。

“不是中高風險區,回來立即報備開證明做核酸檢查,還要居家觀察……”“這段時間氣溫高了,你們村小組那裏森林防火要注意……”……聽向以富説話,完全是個本地人。只有偶爾一句話帶著的語氣詞,才讓人想起他老家在雲陽。

image.png

二十年前舉家遷銅

2001年,隨著三峽百萬移民工程的推進,時年29歲的向以富從雲陽縣高陽鎮團堡村舉家遷到了銅梁侶俸鎮石蛤村。

從響應號召帶頭搬遷,到住進石蛤村的新房子,只有半年時間。當時還在外地打工的向以富都還沒來得及提前到銅梁實地探查一番,就直接到石蛤村成了一名“移民”。

儘管“打頭陣”的老父親多次介紹了銅梁的情況,還欣喜地給他打電話“這邊地平坦,挨著房子好種莊稼”,但向以富仍一度對前路充滿迷茫。“當時對遷到銅梁後如何發展根本沒有思路,但是支援國家建設義不容辭。”

遷到石蛤村以後,面對新環境,氣候的不適應好克服,風土人情的差異適應起來難度卻很大。但是老父親的話,和當地黨委政府的貼心安置,讓向以富決定結束多年的打工生涯,在石蛤村好好紮根下來。

image.png

“移民”當上了村幹部

首先注意到這個年輕人的是時任石蛤村黨支部書記的譚芳昆。“這個人熱心腸,村民之間有啥子糾紛他都去調解,村裏有工作他都很支援。”回憶起往事,老支書歷歷在目。

向以富和其他幾十戶來自雲陽和巫山的移民來到石蛤村的時候已是5月底,當時分到各家各戶的地都種上了稻穀,要等到秋收之後才能真正用上。一時間很多人都沒了事做,有些年輕人就三五成群閒逛,還和當地村民時不時産生矛盾糾紛,向以富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移民和本地居民本是一家人,黨的政策好,讓我們居有定所,我們不能因為一點小問題就給政府添麻煩。”父親向可繩在移民中是長者,説起話來自然有些份量。每當這個時候,向以富就把老父親“搬”出來耐心勸説,父子倆自願擔當起移民與本地居民、本地基層政府的“潤滑劑”。

後來不僅是涉及移民的事,村裏家庭、鄰里一些常見的糾紛,當事人甚至連村幹部都找到向以富來調解。不管大事小事,他從不推諉、敷衍了事,成了村裏有名的熱心腸。

2004年,村裏因為修公路要佔用一定的田土,向以富積極帶頭,將自家的地協調出來,當時鄰居楊澤英不樂意,向以富到府勸説還反問他“你一個外頭來的管什麼閒事?”

向以富沒有氣惱,耐心地給她講道理:“我們都是石蛤村的人,路修好了我們都受益,不用再走爛路了……”最後,楊澤英終於同意協調換地,便民路修到了家門口。

“要帶領全村人一起致富!”

來到石蛤村沒幾年,在老支書的介紹下,向以富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2014年,他在組織推選下進入村委會工作,並在2017年擔任了村主任。

一個外來“移民”,怎麼就得到了本地村民的擁戴?

石蛤村民李廣英給出答案:能吃苦,點子多,就想把我們村好好發展起來。

為了全心全意辦好村裏的事,向以富乾脆關了營業多年的自家藥房。此後,無論栽苗還是豐收,無論疫情防控還是修路平地,村裏每個角落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正是一件件暖心“小事”,讓村民們對向以富的信任度越來越高。

當上村主任後,向以富對今後全村的發展更是有了清晰的規劃:一是凝聚人心,發揮黨員帶頭作用,讓全村幹部群眾團結一心謀生産、謀發展;二是發展苗木、果蔬産業,通過利益連結機制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

説幹就幹,向以富做通了不少村民的工作,流轉400畝土地引進業主建起了花卉苗木基地。像李廣英這樣的村民,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後來支援發展苗木産業,還進入基地務工,有了一份家門口的穩定收入。

2019年,書記主任“一肩挑”以後,帶領全村3000余名村民致富成了向以富新的使命,他通過村集體經濟也建起花卉苗木基地,並聯繫了一家蔬菜分揀加工企業,不僅讓村集體有了每年6萬的保底收入,還解決了近6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如今的石蛤村,苗木基地、蔬菜基地、葡萄園、草莓園、農家樂……家門口的就業機會一個接一個,這裡成了侶俸鎮外出務工人員相對較少的村。

“下一步,我要發動村民集中種植蔬菜水果,擴大村集體經濟,帶領全村一起致富。”向以富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今年石蛤村村集體收入預計能達到30萬元。

“黨委政府和村民從來沒有拿我們當外人,我們早就沒有‘移民’的標簽了,和向書記一起過來幾十戶村民都是地地道道的石蛤人。我們要借助鄉村振興的春風努力發展生産,過上更好的生活!”村民冉紅田説。(李慧敏/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