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紅色美麗村莊的發展邏輯——潼南區雙江鎮“既紅,且火”主題調研報告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2-05-11 13:15:40 編輯:珍珍

“日子又逢三六九(噻),(那)人來人往(喲)柳連柳(吔)……”“五一”小長假期間,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潼南區雙江鎮,依然是紅色旅遊的“高熱景點”。

但跟以往不同的是,人們來這裡除了接受紅色教育,還有更多選擇:耕種共用菜園,採摘有機水果,品嘗特色美食,遊享百年古鎮以及休閒露營、拓展訓練……

變化始於雙江鎮金龍社區啟動的中組部、財政部“推動紅色村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

雙江鎮金龍社區居民楊肇超是楊尚昆的“街坊”,他家距楊尚昆舊居“四知堂”僅隔半條街。“四知堂”和鄰近的楊闇公舊居“郵政大院”同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重慶市廉政教育基地,于上世紀90年代開放。而今,楊肇超目睹了這兩個紅色景區“從紅到火”的全過程。

image.png
楊尚昆舊居“四知堂”
image.png
楊闇公舊居“郵政大院”

潼南區雙江鎮楊尚昆舊居所在地金龍社區等12個村、農村社區作為首批“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著力打造黨建工作示範村、紅色教育品牌村、集體經濟發達村、村級治理模範村、鄉村振興樣板村。

紅色資源與美麗村莊建設有著怎樣的邏輯關係?記者對雙江鎮進行了深入調研。

紅得有底氣:“100萬+”的高起點引流

——引流産業共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建設紅色美麗村莊的産業優勢

初夏時節,金龍社區800畝九葉青優質花椒迎風搖曳——稍過時日,花椒將全面採摘。進入盛産期後,全鎮鮮椒産量將達到1000萬斤,幹花椒將達産200萬斤,可實現産值6000萬元以上。

image.png
潼南區雙江鎮金龍社區花椒基地

在雙江鎮,還有一批項目將陸續“挂果”——楊尚昆舊居展陳升級、紅色文化氛圍營造、紅色紀念特色精品商店、“三星堡”文旅融合、400畝優質蔬菜基地、黨群(便民)服務中心、金龍山銀龍山“兩山”改造、猴溪鳧溪“兩溪”整治、“巴蜀美麗庭院”示範片建設……

image.png
紅色紀念品商店
image.png
潼南區雙江鎮金龍社區蔬菜基地

仿佛看來,“四知堂”“郵政大院”的紅色屬性,與上述經濟項目並無多大關聯。但對這些項目的現實場景與未來期許追根溯源,就會發現一個共同指向——鎮黨委書記張昭源所説的“100萬+”紅色資源與發展同頻共振。

啟動建設紅色美麗村莊之前,這兩個紅色景區每年已擁有100萬人次的遊客量。“100萬人次就是在為建設紅色美麗村莊引流,這是一個高起點,也是一個重要抓手。”張昭源説,雙江鎮現在的總體産業佈局,是基於“100萬+”的身份構成、消費傾向分析,對消費鏈條的延展,從而實現資源引流、與産業發展互促共進。

紅色資源紅得有底氣。

以前,每年雖然有100萬人次遊客前來雙江,但多是匆匆“過境一遊”。而今,以紅色資源為引領,以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為“龍頭”,他們在參觀、瀏覽完“四知堂”“郵政大院”後,可以打開“吃住遊樂購”更多消費場景,從“來得了”向“留得住”“花得了”“住得了”深度延伸。

紅得有人氣:100年積累的信任

——引領群眾共富,把信用優勢轉化為建設紅色美麗村莊的組織優勢

金龍社區居民姚紹奇每天起床後的頭一件事,就是去察看花椒長勢。全鎮萬畝花椒産業跟他有著關聯——他將自家1.8畝土地入股由各村、社區聯營的集體企業重慶聯耕農業有限公司,由公司按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理模式經營花椒産業。

聯合耕耘,聯手創富。金龍社區先期已有158戶農戶成為聯耕公司的股東。“村集體辦的企業我們不相信,還信誰呢?”楊肇超説,紅色美麗村莊啟動建設以來,社區“兩委”發動大家將撂荒地、邊角地騰出來統一發展産業,得到群眾積極響應。

一呼百應,是組織優勢,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年積累起來的信用優勢。“這是一種基於強大信任優勢的經濟聯合方式。”西南大學一位農經學者表示,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有效彌補“大戶+農戶”模式中雙方信任度不對稱的缺陷。

image.png

金龍社區居民龍學芬在聯耕公司務工,前不久,他去領取上季度工資時,得知公司資金暫時未能週轉到位,他很爽快:“暫時領不了,就下次再來。有黨支部在,有居委會在,一點都不用擔心!”

在很多地方,一些農業公司或大戶支付工人報酬是月結甚至日結,聯耕公司則是季結。“這是為了公司良性運作,徵得大家同意的,鄉親們沒有半個‘不’字,有人反倒覺得工資存在集體企業裏放心些,免得自己早早花了。”張昭源説。

同是種花椒,光景卻不同。

早在3年前,就有經營者來雙江鎮流轉了500多畝土地發展花椒産業,但因長期疏于管理,長勢遠比不上聯耕公司晚種一年的花椒樹。

這位種植大戶遭遇了困頓:勞動力組織上,村民對其缺乏天然的信任感,總有人擔心做了工拿不到“活路錢”,甚至怕老闆跑了,積極性不高;生産關係上,因為是純粹的雇傭勞動,村民在責任心、主動性上或多或少打折扣。這個項目就這樣磕磕絆絆、看不到可預期前景、“上氣不接下氣”地“緩慢行進”著。

但紅色資源,紅得就是有人氣。除了現居主導地位的花椒産業,雙江鎮南高梅産業、共用農莊、“三星堡”等農文旅項目,同樣是發動群眾以土地入股方式發展起來的。目前,雙江鎮入股村集體經濟的農戶已佔全鎮農戶的16.58%。

雙江鎮黨委組織委員黃建華説,憑藉這樣的信任和人氣,在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當中,聯耕公司在全鎮實施土地宜機化整治,金龍社區已有600畝原本野草半人高的坡地或撂荒地被整治出來,用於各類農文旅融合項目,全鎮則實施了土地宜機化整治4520畝。目前,雙江鎮村集體經濟已有16.58%的農戶積極帶頭入股,為擴大規模、厚積薄發“打樣”。

把信用優勢轉化為組織影響和集團動員優勢,再把動員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這也是建設紅色美麗村莊的底層邏輯。

紅得有朝氣:“張技術”的穩定預期

——引燃創業激情,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建設紅色美麗村莊的人才優勢

天剛微微亮,“張技術”就一頭鑽進了花椒地。“張技術”名叫張昇平,是鎮裏的本土人才,“張技術”是村民們對他的昵稱。


image.png
張昇平在察看花椒樹長勢

這個充滿鄉土氣息的昵稱背後,有個引人關注的“亮眼”事實——張昇平是清華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

清華大學畢業生種花椒,張昇平並沒有讓人産生“大材小用”的誤判。他把知名大學培養的擔當精神和工商管理的學科素養,用到研究花椒種植、加工到市場的全産業週期規律實踐中。萬畝花椒長勢良好、田間管理規範有序、市場預期漸漸看好。“清華花椒”也成為雙江鎮、潼南區乃至渝西地區農業産業化的一個美談。

穩定發展的效果,源於張昇平本人的“穩定”和利益機制的“穩定”。聯耕公司由鎮黨委、政府主導,各村、社區按市場化規則聯營,通過聯耕這個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管理技術互通、生産資料互補,最終形成“442”分紅機制,即管理團隊佔40%、土地入股的群眾佔40%、村集體經濟組織佔20%。

張昇平的報酬就在“管理團隊”裏面,這使他每個月除了本土人才的工資外,有了另一筆穩定收入。而且,全鎮花椒産量達1000萬斤後,他還將獲得聯耕公司的産業分紅。除了獲得村民的尊敬、穩定的報酬,張昇平還被選舉為區人大代表。目前,區委組織部和雙江鎮正著手關懷張昇平的職稱評定、職業通道上升問題。

“人才要用得好、産生正向效應,基礎是要保障好。”潼南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張立平説。記者了解到,在聯耕公司的整個管理團隊裏,有村(社區)幹部、本土人才、職業經理人、專業技術人員等,有效的利益聯結和驅動機制讓他們“有幹頭、有奔頭、有想頭”,因而人人盡心盡責,形成了濃厚的幹事創業氛圍,不但整個幹部隊伍、人才隊伍穩定了下來,今年還吸引了10多名大學生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image.png
村民在花椒基地實施管護作業

“雙江鎮發展的主體和未來的希望,就承載在這些團隊成員身上。”黃建華表示。前述西南大學農經學者則認為,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大有可為,值得大力探索和深入研究。

紅得有正氣:不給“老鄰居”丟臉

——引導情感共鳴,把文化優勢轉化為建設紅色美麗村莊的治理優勢

“我想去找項目部討個説法!”

“我尊重你表達訴求的權利,也很關注你解決問題的方式。有事説事,咱們不能胡鬧。”

“那當然,作為尚昆、闇公的‘老鄉’,我肯定不會給他們丟臉!”

前不久,林灣村村民廖中華和張昭源之間發生了這樣一場對話。因高速公路建設施工影響其住房且存在爭議,廖中華準備去“討説法”之前,特意來到張昭源辦公室“請教”。

最後,在鎮裏協調下,廖中華和項目部進行了友好溝通,其訴求得以妥善解決。

“雙江的幹部和群眾,都很珍惜尚昆同志、闇公同志家鄉人這個身份。”潼南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周光説,這正是建設紅色美麗村莊以及引領鄉風文明、創新社會治理的一大資源優勢。

楊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清白傳家的楊氏家訓美名遠揚。雙江鎮尤其是金龍社區的群眾,自小生活在楊尚昆、楊闇公舊居附近,自小聽著兩位先輩的故事長大,自豪感與生俱來,先輩風範對他們的影響潛移默化、與日俱增。

“紀法當遵,職業當勤,節儉當崇,公訟當息,守望當嚴,邪惑當禁,禮教當循”,這是金龍社區的新版村規民約,從內容中可充分感受到他們的“老鄰居”楊尚昆、楊闇公的風範。

在紅色美麗村莊建設中,雙江鎮深度挖掘楊尚昆、楊闇公的精神內涵,不僅將“楊氏家訓”和“闇公精神”融入當地村規民約,還將其作為全鎮鎮村幹部幹事創業的精神標桿,在引發他們強烈情感共鳴的同時,引導形成文明向上的鄉風民風。

在雙江鎮,有個高齡居民組長活躍在紅色美麗村莊的建設現場——他是金龍社區3組73歲的老黨員吉家榮。在推進農業産業化項目中,他主動當起了耕地宜機化整治的義務指揮員,負責安全監督和糾紛調解。在蔬菜基地擴容時,他又拿出自家經營多年的3畝魚塘納入基地的統一規劃,支援全鎮産業發展。

每天忙來忙去,年邁的吉家榮感覺自己一點也不累,非常開心。“我經常拍著胸脯對遊客説,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人,我是楊尚昆、楊闇公的‘鄰居’,我很自豪!”他説。(楊樹弘、顏明華、別致/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