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綠色,就是種下民生幸福 千里林帶“點綠成金”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2-04-06 11:06:22 編輯:珍珍

長壽區長壽湖,湖島漁民劃著船兒去趕網捕魚,與湖岸的水杉風景線構成了一幅和諧美麗畫卷。樊強/攝

“這些竹林不僅給山川添了綠,出産的竹筍也賣得不錯。”4月1日,豐都縣三建鄉廖家壩村,正在挖春筍的村民廖代昌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近年來,廖家壩村連片發展了2000多畝竹筍、青脆李和蟠桃,不但綠了山川,也富了當地百姓。2020年,廖家壩村還獲評重慶市綠色示範村。

在推進“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中,如何同步提升生態、景觀和經濟效益?重慶按照“三類”“四帶”合理佈局、分類實施,著力探索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通過激活青山富民效應,同步實現生態美、産業興和百姓富。

發展綠色産業助推鄉村振興

種下綠色,就是種下民生幸福。在“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中,重慶市在長江及嘉陵江、烏江、涪江等干支流兩岸丘陵低山地區重點佈局了柑橘、筍竹、荔枝、龍眼等特色生態産業,並結合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了一批特色效益林業項目,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別看這樹不起眼,結出的果子兩個就有1斤重。”4月1日,豐都縣保合鎮馬家場村,正在管護梨橙樹的村民楊茹梅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她家種有4畝多梨橙,畝産平均1000公斤,按照市場價3—4元/公斤計算,她每年輕鬆收入1萬餘元。

保合鎮馬家場、新院子等9個村位於碧溪河和渠溪河兩岸,屬“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範圍。近年來,豐都縣因地制宜,在這裡佈局1.3萬畝梨橙,不但為山川添了綠,年産值也達到1800萬—3200萬元。

位於長江之畔的萬州區按照“四帶”佈局,在中山生態産業帶對紅桔、檸檬、塔羅科血橙、李子、無花果等伏淡季水果和花椒、毛葉木姜子等木本油料林實施新造、改造,發展特色經濟林18萬多畝,在夯實綠色本底的同時帶動山區農戶增收,累計實現全口徑農林業總産值10億元以上,帶動中山生態區農戶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今年起,萬州區“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規劃再實施5.2萬畝特色經果林、中藥材,並拓展林下經濟、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産業發展。

巫山聚焦産業增效益,持續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脆李30萬畝,柑橘20萬畝,核桃15萬畝,年産值總計達11.5億元。

檸檬是潼南的名片,全區檸檬種植面積已達32萬畝,産量28萬噸。該區圍繞檸檬精深加工,培育出匯達檸檬、檬泰科技等10多家專業化檸檬生産、加工龍頭企業,建成“柏梓檸檬小鎮”“檸檬博覽館”等鄉村旅遊基地,推動發展檸檬全産業鏈。“結合‘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我們將對符合要求的土地按規定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新改造林2.7萬畝。”潼南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南川將通過統籌資金進行補助,種植以檸檬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助推全區檸檬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盤活綠色資源延伸林産業鏈

春日的萬州區大周鎮十里濱江長廊,一排排青翠挺拔的中山杉盎然挺立,在長江沿岸構築起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

萬州區林業局負責人介紹,中山杉具有抗浪固沙、穩定庫岸作用,是萬州區消落區固土涵養生態帶的重要樹種。近年來,萬州區在大周鎮鋪埡村、五土村轄區消落帶生態綜合治理中種下約6萬株中山杉,成林後的中山杉與大周十里濱江長廊、撫琴廣場、生態産業園等旅遊項目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水上森林美景。當地依託這道風景打造了一日遊線路,極大地帶動了沿江特色農文旅融合發展,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開拓了新路徑。

在“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中,如何盤活森林資源,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重慶市各區縣依託森林、濕地、自然生態村落、古樹名木、特色産業基地等資源稟賦,引導發展生態旅遊及森林康養産業,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高森林資源綜合效益,讓老百姓通過林業旅遊、林業務工等途徑增收。

北碚區澄江鎮位於縉雲山下、嘉陵江畔。該區通過森林植被恢復、國土綠化提升、森林小鎮建設等項目,打造了史家村300畝“黃金谷”楓樹林、民權村百畝桃樹、五一村1000畝櫻花橘香基地等景點,澄江鎮也因此成為北碚鄉村旅遊熱門線路。今年,北碚區將在觀音峽——溫塘峽——草街航電樞紐沿線區域嘉陵江兩岸,結合四旁植樹、森林撫育和低效林改造,根據林相、季相、色相變化需要,配置欒樹、紅楓、烏桕、桃樹、櫻花、藍花楹等樹種,打造八橋疊翠、金剛碑、桃花島等旅遊打卡點。

此外,巫山結合生態旅遊發展“三峽紅葉”;沙坪壩結合歷史文化底蘊,打造“梅”元素景觀工程,也讓老百姓切實享受到了造林紅利。

“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的推進,也帶來了大量用工機會。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重慶完成32萬畝“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任務,以1畝地用工3個計算,32萬畝林地累計提供92萬個用工機會,這也實實在在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健全綠色制度打通“兩山”通道

如何在推進“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中,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重慶市通過推廣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的建設模式,在項目實施範圍內科學發展國家儲備林、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等特色林業富民産業,提供更多就業務工機會,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有突破、見實效。

3月31日,巫溪縣古路鎮觀峰村,村民鄔光華正在自家農家樂裏忙活。

村莊周圍,是成片的森林,它為鄔光華帶來4份收入——國家儲備林建設林地收儲分紅金,林地成熟主伐時木材分紅金,參與林地管護的打工收入以及依託林旅融合開農家樂的收入。

巫溪森林覆蓋率達70.2%,過去由於缺乏變現途徑,村民守著森林資源卻吃不上“森林飯”。近年來,巫溪在21個鄉鎮實施國家儲備林項目,分散在村民手中的林地經由村集體經濟組織集中,再統一交給重慶林投旗下分公司巫溪林開公司運營,農戶每畝每年可獲得40元分紅金,林地主伐時還可獲得50元/立方米的木材分紅。林子流轉後又産生了森林撫育、現有林改培等大量務工需求,村民通過務工又多了一筆工資收入。依託國儲林項目,巫溪正在打造全國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重點建設基地,厚植“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的綠色根基。

位於三峽庫區的奉節縣,坐擁瞿塘峽、天坑地縫等旅遊資源,近年來持續發力全域旅遊,著力打造長江三峽第一旅遊目的地。在奉節縣南津村,正依託當地國家儲備林項目打造生態旅遊及鄉村振興示範項目。

長壽區結合經開區碳匯項目,按照碳匯林建設要求和標準,甄選造林用地,在農村“四旁”植樹、園區建成區綠化、生態示範林建設項目中設計栽植米徑5公分以上喬木或落葉樹種,將項目納入生態環境部直屬事業單位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為該區規劃的林業碳匯開發、林業碳匯自願減排(CCER)等項目中……

走好“生態路”,種好“搖錢樹”。據了解,重慶市還將持續實施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機制,推廣非國有林生態贖買機制,探索將集體林地(林木)、財政補貼、勞務收入等量化入股,建立林農利益保障機制等方式,將長江重慶段建設成風景帶、旅遊帶、經濟帶。(龍丹梅 陳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