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融入“雙城經濟圈” 逐浪長江爭一流

發佈時間:2021-12-15 14:04:55 來源:四川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珍珍


巴蜀一家親,川渝一盤棋。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機遇之下,川渝兩省市處處涌動著跨越前行的澎湃力量。

宜賓,就是其中一名的“弄潮者”:2019年、2020年,宜賓GDP增速連續兩年摘取全省第一;2021年前三季度,宜賓繼續領跑全省。同時,宜賓積極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對接成都、重慶“雙核”,邁步更高品質的發展新征程。

我住長江頭,幹事爭一流!

奔流不息的大江,不僅造就了宜賓麗質天成的自然山水,也潤澤出宜賓人開放包容的性格、乘風破浪的雄心:2021年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

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跨越崛起的美妙音符,正從宜賓這座長江起點城市,徐徐傳來。

一江連成渝

唱好綠色發展的“長江之歌”

宜賓,是萬里長江第一城。在這裡,攜天府之國之富饒的岷江,和帶青藏高原雄奇的金沙江,匯成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

三江口長江生態公園,坐落于三江交匯之畔,是近年來宜賓為母親河系上近200公里“綠飄帶”的一部分。

眼下時節,紅嘴鷗、赤膀鴨、鴛鴦等10多種候鳥,正在綠色寫意的三江六岸翩躚飛舞、覓食戲水。而這樣的風景,在順江而下的重慶萬州港、朝天門等地同樣隨處可見。它們,是川渝兩地共護長江母親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見證者。

生態文明建設,是“雙城經濟圈”的重要主旋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被明確寫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在《規劃綱要》指導下,頭頂一片天,共飲一江水,説著同一種方言,吃著同一樣火鍋的川渝兩地,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聯合河長辦,川渝聯合執法保護長江母親河,以生態共建共保、污染跨界協同治理、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等為主要內容的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行動,在巴山蜀水間悄然鋪展。

身處其中的宜賓,不遺餘力地推進“長江生態第一城”建設,著力唱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長江之歌”。

三江新區沿江老工業基地,是宜賓近現代工業的啟航之地,在抗戰時期和新中國三線建設時期相繼落戶了火力發電、機械造紙、機器製造,電瓷電子、氯鹼化工等一大批重量級企業,為宜賓現代工業起步和發展立下了卓越功勳。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坐落于江邊的工業企業,卻影響著母親河的美麗與生態安全。

2016年,宜賓以壯士斷腕的勇氣,背負巨大資金壓力籌措50億元,對沿江老工業基地的企業陸續搬遷、拆除和轉型。取而代之的,是長江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和正在加快打造“三江如畫、兩岸詩和”的岸線景觀,逐漸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城市形態。

不只是老工業基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宜賓竹産業的發展上,同樣“歌聲嘹亮”。

宜賓市竹林面積達到了354.6萬畝,居全省第2位;竹産業綜合産值248.11億元,居全省第1位。該市以建設“中華竹都、最美竹海”為目標,大力推進竹産業高品質發展,同時,把竹林風景線搬進城市搬進城市——三江新區龍頭山竹文化生態公園。

11月底,中國人民大學首次發佈《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對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綠色創新發展競爭力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重慶、成都的“綠色創新發展指數”穩居長江經濟帶城市排名前十,而宜賓的綠色創新發展指數也在三年間上升了21位。

 科教強支撐

唱好産教融合的“創新之歌”

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聯合發佈了産教融合型企業和産教融合試點城市名單,宜賓榜上有名,成為全國21個産教融合試點城市之一。

宜賓,這座有著2200年建城史的城市,“崇文重教”之風由來已久。

詩聖杜甫來過,黃庭堅走過,他們在宜賓留下詩篇,引宜賓尚文重教之風潮。宜賓人感念,刻石記之。

即便在國難當頭、烽火硝煙、物資奇缺的抗戰時期,宜賓人仍迸發出了難以想像的勇氣擔當。

八十一年前,宜賓李莊,一個僅有3000人的江邊小鎮,以一紙“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電文,接納了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國立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等10余家知名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小鎮居民騰出了家園,供1.2萬餘學者、學子安放書案,長達六年。

如今,在李莊隔江對岸,宜賓市高瞻遠矚,規劃36平方公里,建設大學城和科創城。短短幾年,“雙城”拔地而起,宜賓引進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12所高校,助推宜賓在校大學生從2016年的2.5萬人增加到8萬餘人;成立馬克列文等2個諾貝爾獎專家工作站,建成宜賓同濟汽車研究院等12所産研院,歐陽明高、鄧中翰院士工作站和吳峰院士創新中心入駐,成功申創西南網際網路、領策2個國家級孵化器,獲評國務院第三批“雙創”基地。

在《規劃綱要》“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指導下,川渝兩省市正進一步加快推動“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發展。

今年3月,宜賓與重慶醫科大學簽署協議,推動臨床、科研、教學及人才交流等領域整合互補;5月,宜賓林竹産業研究院與重慶市林科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組建成渝竹産業協同創新中心,致力解決制約成渝地區竹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技術難題……

入駐宜賓市科創中心的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與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共同牽頭,聯合重慶大學、西華大學、凱翼汽車等川渝高校和企業在宜賓共建“成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在共用試驗檢測設備、建設汽車大數據平臺、攻關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宜賓大學城高校和科研機構,圍繞宜賓工業“5+1”發展需求,建立了45個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平臺,在“學教研産城”同頻共振間,正綻放出越來越多的融合之花。

 龍頭聚鏈條

唱好協同配套的“産業之歌”

12月8日,重慶兩江新區與宜賓市簽署《新能源汽車産業協同發展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兩地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同,共建産業生態、國際物流樞紐。

汽車産業是川渝兩省市的重要産業,重慶兩江新區緣何攜手宜賓?答案在三江新區東部産業園可以找到——全球動力電池領軍企業寧德時代落戶於此。

寧德時代宜賓基地(四川時代)1至6期和時代吉利1期項目,總投資400億元,全面達産後,將實現年産能102GW時,能夠裝配200多萬台車輛。目前,四川時代一、二期項目已經在今年建成投運,後續幾期工廠也有望明年上半年建成投運。1至6期項目全面達産後,預計實現年産值約900億元,帶動就業約1.2萬人。

在龍頭企業的聚集效應之下,目前已有32戶動力電池上下游企業與宜賓簽約,還有近40戶企業正在洽談落戶事宜。

眼下,四川時代已和重慶長安新能源、金康新能源等6家川渝大型汽車企業建立了産業鏈和供應鏈關係,宜賓依託寧德時代全力發展動力電池及上下游核心配套産業,規劃佈局了以三江新區為核心的“1+6”動力電池全産業鏈生態圈,加快建設3000億級動力電池生産基地,打造“動力電池之都”。

無獨有偶。今年1月,投影顯示行業龍頭極米科技投資15億元打造的極米智慧光電産業園在宜賓市三江新區開園投運。該項目是成都市與宜賓市“加強區域合作,共推南向開放”簽約合作後的首個項目,成功開創了“研發設計在成都、轉化生産在宜賓”“總部在成都、基地在宜賓”的區域合作實踐新模式,這一模式下,裝備製造産業園、成宜國際物流園、醫藥産業配套園等重點項目相繼落戶宜賓。

按照“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干支互動、協同發展”原則,成都充分發揮“極核”功能,攜手宜賓建設跨區域合作先行示範市,兩市在2018年10月簽署共建成宜重大裝備製造産業園合作協議等“1+13”合作協議,2020年5月又簽署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共建跨區域合作先行示範市等“1+5+2”合作協議,體現在産業佈局上,宜賓成為成都“補鏈、延鏈、強鏈”重要基地,合作越來越緊密,領域越來越廣闊。

同時,宜賓積極爭取重慶支援,先後同重慶市發改委、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兩江新區、重慶醫科大學、西南大學等簽署合作協議,在城市協同發展、産業協同配套、共同建設承接東部地區産業轉移創新發展示範區等領域深入合作,進一步提升了宜賓對川渝滇黔結合部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

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成渝地區正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加速黏合壯大,其時已至、其勢日興、其效可期!

宜賓的主政者表示,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既是宜賓服務國家戰略的政治任務,更是千載難逢的重大發展機遇。宜賓將主動有為,全方位深化與成渝雙核的合作,努力把宜賓建設成為成渝地區人口和産業的優勢承載地、成渝雙核的重要功能配套區、成渝地區南向出海和沿江開放的橋頭堡,在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楊波、 侯雲春 、嚴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