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發佈時間:2021-10-26 11:44:05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何靜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備受社會廣泛關注。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將於2022年1月1日起實施。教育“雙減”政策下出臺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意義不凡,將傳統“家事”上升為重要“國事”。充分説明,教育“雙減”,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目前,一些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家庭教育主體責任意識不強,對未成年人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家庭教育最關鍵的責任主體是家長,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因此,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定義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未成年人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數據顯示:小學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為一成左右,初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約為三成,高中階段的抑鬱檢出率接近四成,抑鬱水準隨著年級升高而提高。更有研究指出當前的青少年正在遭遇一場“四無”心理風暴,對學習、生活和社交無動力、無興趣,對生命産生無價值感、無意義感,最終導致心靈的荒蕪。

在這一令人憂心的現實下,“雙減”不僅是對我國教育格局的重大調整,更是教育觀念的大變革;不僅對學校教育育人體系進一步進行科學定位和整體優化,也為家庭教育回歸本源、緩解焦慮、發揮自身獨特的教育功能指明瞭方向。

“雙減”政策的實施,不僅強調學校教育要嚴格遵循教育規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綜合能力,更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和學習觀,擺脫“功利化、短視化”等違背教育規律、盲目從眾的教育行為,賦予家庭教育更具科學理性、更具反思覺察、更具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和智慧。

教育“雙減”不能由學校唱獨角戲,家庭教育不能缺失。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牛的學校。父母在孩子小時候給予他什麼樣的教育,他長大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幼兒是成人之父。

在所有對教育成果産生重大影響的要素裏面,父母的認知水準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才有好父母勝過好老師之説。父母要把自己的認知在家庭教育中貫徹下去,那麼陪伴孩子就是必不可少的。陪伴孩子的真正意義是,在共處的時光中,真正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他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個體的存在,才能給予他最適度的關注和真正的理解,而這樣的父母會成為孩子願意聽取意見和效倣的榜樣。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很重要,但高品質的陪伴不意味著在接送孩子上課、陪聽課、輔導作業上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真正關注子女內心成長的溝通和交流才是最有價值的投入。“雙減”將兒童和家長從沒完沒了的作業、練習題和考試中解脫出來,使家長能在放鬆的狀態下有更多注意力觀察和共情孩子每天的情緒感受,圍繞他遇到的困惑進行開放性討論,支援他通過反思去嘗試解決問題。這些經歷都會給予孩子被尊重、被關愛、被接納、被鼓勵的感受,成為他內心堅定自信的來源。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密集型育兒”方式,不斷加大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親子陪伴和溝通也大多圍繞學習成績進行。表面上看,兒童得到家長更多的關注,實際上卻面臨很大的壓力,獨立意志受到壓抑,自我反思、自我認識和調節能力也在下降,並常常引發親子衝突,埋下身心疾病的隱患。

如果讓孩子積蓄內在力量,就要把尊重放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家長的意圖無法直接注入孩子的意識中,而要經過孩子心理的發酵和轉化,情緒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幾乎決定了家庭教育的品質,這正是教育的微妙之處,也是教育的困難之處。(作者:廣安區長樂小學校長 劉強 廣安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 廖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