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專訪重慶市市長和四川省省長

來源:新華社 時間:2021-10-23 14:24:56 編輯:何靜怡

原標題:唱好“雙城記” 共建經濟圈——專訪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和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

新華社 記者 李勇、趙宇飛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20日發佈。作為成渝雙核之一,重慶如何貫徹落實規劃綱要,與四川合作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新華社記者專訪了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

記者:請您談一談對規劃綱要公開發佈的感受。

唐良智:去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去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規劃綱要公開發佈後,重慶幹部群眾倍感振奮、備受鼓舞,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感恩奮進,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一是深刻把握黨中央戰略部署,牢牢把握“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將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實際行動,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二是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加強與四川的戰略協同、政策銜接、工作對接,強化雙核引領、區域聯動,合力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

三是以建成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加快將重慶建設成為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現代城市,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記者:如何理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意義和戰略定位?

唐良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新形勢下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區域經濟佈局的重大戰略支撐,是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

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從區域協調發展來看,有利於增強成渝地區人口和經濟承載力,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擴大開放來看,有助於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助推我國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從生態環保來看,有利於引導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

中央賦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為成渝地區新一輪發展賦予了重大使命、創造了重大機遇。

其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要求川渝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求川渝發揮科教人才和特色産業優勢,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要求川渝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要求川渝以更有效的舉措推進共同富裕,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魅力的高品質城市群。

重慶將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朝著既定目標不斷邁進。

記者:圍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與四川已經合作採取了哪些行動?成效如何?

唐良智:中央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年多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重慶成立由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領導小組,與四川建立黨政聯席會議、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聯合辦公室、專項工作組四級合作機制,累計簽署252份合作協議,實施67個重大合作項目。

我們堅持交通先行,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路。中歐班列(成渝)號累計開行超過3800班,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06個國家(地區)的311個港口;世界級機場群正加快建設,成渝中線高鐵啟動建設,渝萬、成達萬高鐵開工;川渝省際高速公路增至14條,累計建成5G基站11.2萬個。

我們堅持産業引領,協同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川渝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推動兩江新區與天府新區等重點園區全面對接,合力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啟動建設川渝高竹新區等10個合作平臺,加快推動製造業、金融、文旅等産業融合發展。目前,兩地汽車、電子産業全域配套率超過80%。

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川渝圍繞落實“雙碳”目標,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聯合實施長江幹流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開展跨界河流污染專項整治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今年1至9月,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總體為優,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47天,其中空氣品質為“優”的天數115天,同比增加15天。

我們堅持民生為本,攜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川渝共同出臺實施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方案,聯合發佈政務服務“川渝通辦”事項清單,建立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共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醫學中心。目前,川渝210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有力帶動了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去年,重慶地區生産總值達到2.5萬億元,增長3.9%。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9952億元,增長9.9%,兩年平均增長6.2%。全市經濟穩中有進,高品質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十四五”開局起步態勢良好。

記者:未來,重慶將從哪些方面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

唐良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黨中央賦予川渝的重大使命,是重慶發展的重大機遇。我們將集中精力辦好重慶自己的事情,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構建重慶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協調發展格局;齊心協力辦好川渝合作的事情,全面落實規劃綱要,深入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産業發展協作協同、生態環保聯建聯治、改革開放共促共進、城鄉建設走深走實、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準樣板,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

新華社成都10月22日電題:勇擔使命齊心唱好“雙城記”——專訪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

新華社 記者 惠小勇、江毅、李力可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20日發佈。四川如何貫徹落實規劃綱要,與重慶齊心協力、相向而行,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四川省委副書記、省長黃強。

記者:規劃綱要對成渝地區發展有哪些深遠意義?

黃強: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是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舉措。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關於區域協調發展的亮麗篇章,是指導成渝地區高品質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是川渝地區的重大政治使命和發展機遇,我們倍感振奮、備受鼓舞。

規劃綱要明確了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戰略定位,全面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這前所未有地開拓了四川的發展空間,必將深刻改變四川戰略地位、提升發展能級、優化區域經濟佈局,為更好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塑造全新優勢、提供戰略引領。

記者: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合作建立了哪些有效機制?

黃強: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部署後,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四川迅速行動、系統謀劃、強力推進,四川成立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領導小組,與重慶建立起多層次、全方位合作機制。

一是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川渝黨政聯席會議、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機制,組建一體運作的聯合辦公室,共同設立7個專項工作組,形成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三級運作機制。目前,已召開3次黨政聯席會議、3次常務副省市長協調會議,研究部署重大事項、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推動出臺重點規劃編制、産業協同發展、便捷生活行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工作方案。

二是項目推進機制。以項目為龍頭,聯合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對川渝共同實施的重大標誌性項目,由兩省市四套班子負責同志“雙牽頭”聯繫,按照“一項目一專班一方案”推進實施。

三是多方參與機制。互派兩批次201名優秀年輕幹部到相關職能部門、重要開放平臺、重點合作市區(縣)挂職,推動兩地有關部門和市區(縣)建立合作機制,組建産業聯盟、創新聯合體,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主體積極參與。

記者:川渝兩地在哪些領域展開了具體探索,成效如何?

黃強:一年多來,川渝合作乘勢而上,黨政交流愈加密切,政策協同持續強化,先行項目實質突破,交通建設、産業協作、協同創新、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各項工作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呈現出戰略引領、高位推動、全面深化的良好態勢。

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建成投運,標誌著成渝地區合力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邁出了堅實步伐,將更好架起“覆蓋國內、通達全球”的空中絲綢之路,提升國內國際雙迴圈的門戶樞紐功能,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在新中國成立72週年之際,成渝中線高鐵全面啟動建設,這是巴山蜀水間又一條經濟大動脈,將進一步縮短成都、重慶兩個超大城市間的時空距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下一步川渝兩地將以提升內聯外通水準為導向,強化成渝地區對外交通、城際交通、都市圈交通合理佈局和高效銜接,大力推進川藏鐵路、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以及機場、高速公路、航運樞紐等重大項目,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成渝地區産業門類齊全、基礎實力厚實,是全國重要製造業基地,汽車、電子資訊産業全域配套率達80%以上。我們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鏈重塑契機,協同産業發展政策,共建産業合作平臺,聯動承接産業轉移,聯合補齊産業鏈、加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著力構建相互依託、相互借力、相互融合的現代産業體系。

先進製造業方面,整合提升兩地汽車、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優勢産業,合力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我們依託資源和能源優勢,成功引進寧德時代在川建設動力電池生産基地,將為兩地新能源與智慧汽車産業就近提供關鍵零部件,全面提升川渝汽車産業的全球競爭力和産業帶動力。

文化旅遊業方面,川渝兩地加大綠色紅色特色資源整合力度,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合力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此外,我們還將積極培育壯大以白酒為代表的特色消費品産業集群,協同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聯合打造國家千億方天然氣(頁巖氣)産能基地,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在“放管服”改革領域,我們深入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先後聯合發佈兩批次共210項“川渝通辦”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涵蓋公安、民政、商務等23個行業領域。截至9月底,已有206項事項實現川渝通辦,辦件總量超391萬件,上線以來平均每天辦理1.5萬件。

2020年,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産總值達6.6萬億元,佔全國比重較2019年提高0.2個百分點,增長極和動力源特徵初步顯現。

記者:未來,四川將如何持續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

黃強:我們將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切實強化使命擔當,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深化拓展四川“一幹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同時持續深化與重慶協同聯動,著力抓好極核主幹、南北兩翼、基礎設施、新區建設、毗鄰地區、政策協同,以“清單制+責任制”推動規劃綱要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奮力將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為服務國家戰略全局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