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巴蜀開新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擘畫打造高品質發展的“一極一源”

來源:重慶日報 時間:2021-10-22 11:07:44 編輯:何靜怡


從南山上俯瞰,蔚藍天空下的城市秀麗多姿。近年來,我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藍天白雲的好天氣越來越多(攝于8月17日)。記者蘇思攝/視覺重慶



歷史,總由一些關鍵節點來定格。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時刻——2021年10月2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發佈。

這是一步關乎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落子——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産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全國一盤棋新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

再揚雲帆立潮頭,更上層峰開新天。

如今,隨著《綱要》發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入全面實施新階段,開啟高品質發展新航程。

聆聽時代的呼喚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同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綱要》時指出,成渝地區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準樣板,打造帶動全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重要增長極”“新的動力源”“高水準樣板”……字裏行間,飽含著中央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期許,為成渝地區未來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道之行,壯闊無垠。如何把中央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綱要》應勢而生,成為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以及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站在國家發展大局的高度來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將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有利於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産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為此,《綱要》對加快建設有實力、有特色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使成渝地區在全國發展改革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清晰——

從中國地理版圖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從中國經濟版圖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認為,成渝地區將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一起,構成一個優勢互補、遙相呼應的完美菱形,是中國經濟的重心區域,對推動全國高品質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時代發出新的呼喚,國家賦予新的使命。

找準“政策眼”、用足“含金量”,《綱要》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定下主要原則、繪製出“路徑圖”——

雙核引領,區域聯動。提升重慶、成都的綜合能級和國際競爭力,以大帶小、以點帶面、以城帶鄉,形成特色鮮明、佈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強化改革的先導和突破作用,積極推動更高層次開放。強化體制創新,面向國內外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應用與産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構建協同創新體系。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産生活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共用包容,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改善民生福祉,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籌協同,合作共建。堅持“川渝一盤棋”思維,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顯著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夯實發展的基石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早在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策部署之日起,川渝廣大幹部群眾一天也不耽擱、一刻也不鬆勁,發揚“馬上就辦”的精神,把已確定的事情儘量往前趕——

2020年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

同年3月17日、12月14日和2021年5月27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黨政聯席會議舉行了3次,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的強大合力。

600多天裏,200多份合作協議陸續簽署,2個國家級和8個省市級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臺方案編制全部啟動;今年前三季度,總投資達1.57萬億元的2021年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866.8億元,完成年度投資741.4億元……

一幕幕發展大戲精彩上演,一項項紮實舉措頻頻出臺,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好局、起好步作出了有效探索,為全面實施《綱要》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20年,重慶、四川兩省市GDP總量佔全國的比重穩步上升,較2019年提高0.2個百分點。

良好的發展勢頭仍在延續。今年前三季度,重慶、四川GDP分別為19951.89億元和38998.6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9%、9.3%,在整個西部地區的輻射引領作用更為顯著。

——科技創新全面發力。從重慶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四川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從兩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及“十四五”規劃均可以看到,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成為兩地共同的戰略行動。

一年多來,兩地加快共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研究謀劃200個重大支撐項目、1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高校共建3個協同創新中心和1個重點實驗室,聯合實施重點技術研發項目15個;共同設立50億元(首期10億元)科創母基金;2021年川渝集中開工40個科技創新重大項目,總投資超千億元……

——改革開放水準提升。在改革創新上,川渝共同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改革示範等重大改革;聯合製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方案》,推動解決區域發展空間佈局上的重大問題……

在擴大開放上,依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230余條國際航線等開放大通道,用好重慶兩江新區、成都天府新區、重慶自貿試驗區、四川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大平臺,成渝地區在國家開放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穩步提升,在西部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作用日益彰顯。

2020年,川渝兩省市的外商直接投資到資總額佔到西部12省份的58%,外商投資企業總量佔比達到43%,釋放出強大的開放效應。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在公共服務共建共用上,目前川渝通辦事項已達210項,不僅對國家要求實現跨省通辦的事項儘量全覆蓋、打出提前量,還拓展了一批川渝特色跨省通辦事項。

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上,成渝中線高鐵全面啟動建設,川渝已通或在建省際高速公路19條,開行跨省城際公交線路9條……兩地群眾出行更便捷、交往更頻繁,發展紅利更多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今年初,川渝兩省市聯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方案》,到年底前,將實施以交通通信、戶口遷移、就業社保、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為重點的便捷生活行動,同步建立便捷生活事項清單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機制,有效滿足兩地群眾工作生活需求。

一個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正在逐漸成型,讓近者悅、遠者來。

共繪美好的圖景

百舸爭流,奮楫者進。

與沿海地帶有所不同,一片內陸區域的崛起,往往需要更開放的胸懷和更堅定的決心,需要更大的力度和更刻骨的革新。

今年元旦,中歐班列(成渝)號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和成都青白江國際鐵路港同時發車,這是首次兩地聯合開行的中歐班列,也是成渝打破藩籬、協同開放的一個縮影。

6月17日,川渝兩省市政府首次聯合舉辦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球投資推介會在上海舉行,吸引了來自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及中國香港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家知名企業和機構參加。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一年多來,川渝在智博會、西洽會等重要活動中,均著力於向全球企業家、投資者、創業者推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概念,為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迴圈造勢佈局。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

正如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所説,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需要一體化的事情很多,當務之急可以先確定突破點,然後一點一點去做,例如建立協調機構、制定一體化國土空間規劃、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消費市場一體化等。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作為“雙核”之一的重慶,未來,將以建成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現代城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增強國家中心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

“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要齊心協力辦好合作的事情。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準明顯提高”“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福祉。一系列可視化指標,將轉化為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到2025年,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5G網路實現城鎮和重點場景全覆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佔比率達到88%,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5%……

定下航標,謀定而動。

對標對表中央決策部署,沿著《綱要》規劃的路徑,1億多巴蜀兒女更加有方向、有信心、有力量地闊步向前。

藍圖在前,風光無限。

站在新時代的風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蓄積著更強的合力,向著更美好的未來乘風破浪、砥礪奮進。(付愛農、程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