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大通道帶動大物流 大口岸帶來大産業

發佈時間:2021-09-10 14:45:43 來源:華龍網 責任編輯:何靜怡

今年上半年,沙坪壩區堅持圍繞打好“開放牌”,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示範地、展示窗”,構建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新支撐。上半年,開行國際班列2362班、增長55%,貨值526億元。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資料圖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資料圖


拓展開放通道

構建優質口岸

十年前,全國首趟中歐班列從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發出。

十年後,一座全球要素集聚、人氣商氣旺盛的開放産業新城正拔地而起。

十年間,從零星的中歐班列去往歐洲,到如今東西南北四向通道匯聚於此,大通道帶動大物流、大口岸帶來大産業。

今年以來,沙坪壩區著力統籌“四向齊發”國際通道,獲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中歐班列新開立陶宛、芬蘭等國際航線7條,全國首批中歐班列集結示範中心項目落地。陸海新通道“朋友圈”擴大至13個省區市,設立馬來西亞等海外分撥中心3個,服務網路覆蓋東南亞。大力發展“鐵公水空”多式聯運。持續推廣“一單制”服務體系,鐵鐵聯運、鐵海聯運增長幅度均超過100%。務實推進內外港口合作,與挪威納爾維克港建立合作關係,探索打通北歐航線。與新疆陸港達成合作協議,推動實現通道共建、資源共用。持續深化與成都鐵路港合作,實現統一品牌、統一價格、協調運力。

同時,堅持提效率、降成本,加快構建優質口岸。完善口岸功能,鐵路口岸綜合保稅區申報持續推進,進境肉類口岸資質獲批,冷鏈監管倉進入調試並投入使用,綜合指定監管場所、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等項目建設加快,整車口岸第二檢測線投用,整車進口3020輛、增長50%。提升口岸服務,強化與新疆烏魯木齊、廣西欽州港等沿邊海關合作,推動實現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智慧口岸加快推進,智慧查驗平臺等4個項目建成,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不斷完善,通關時限壓縮20%。推動降本增效,積極對接國鐵集團,推動陸海新通道、渝甬班列雙向鐵路運價分別下浮30%、45%,企業成本進一步降低。實行“通關+轉机”全流程服務,轉場作業效率提高30%。


“四向齊發”的國際通道為沙坪壩區構建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提供了支撐。資料圖
“四向齊發”的國際通道為沙坪壩區構建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提供了支撐。資料圖


堅持開放共用

狠抓招商引資

機遇是最好的招商名片。

今年4月,綠地重慶世界中心項目正式落地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項目將開拓國際貿易、終端零售、商業運營、商貿物流領域等全産業鏈佈局。

“項目定位助力成渝雙城相向發展的支撐性和引領性項目,形成重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綠地集團相關負責人信心十足。

與綠地一樣因看中開放優勢而紛至遝來的企業,還包括美國安博、普洛斯,澳大利亞嘉民,淡馬錫豐樹,義大利維龍等跨國企業。

上半年,沙坪壩區堅持物流、貿易、金融深度融合,培育壯大口岸經濟。引入法國捷富凱、北京華貿物流等國內外500強物流企業4家,入園企業4000余家,物流業增加值增長38%。聚焦貨物貿易、轉口貿易、服務貿易,引進澳洲盛徠西南結算中心等項目21個,傳化保險等8家金融服務機構落地,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貨物運輸品種超過500個,覆蓋全球304個港口。上半年,全區海關稅收預計超過13億元、增長40%,口岸經濟活力加速釋放。

曾經的城市遠郊,如今入駐企業已超過4000家,其中不乏一批優質的物流和金融企業。他們借助這裡的開放優勢形成新的産業矩陣,同時也為西部內陸催生新的開放業態。

加速港産城融合

打造宜居宜業新城

高品質發展帶動高品質生活。

這裡不光是開放高地、經濟腹地,而且依山傍水、綠色生態。地處中梁山、縉雲山兩條山脈帶,坐擁梁灘河等水域資源,是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建設融合巴渝山水風貌現代公園都市的天然優勢。

“從生産屬性的園區到生活屬性的城市,我們正瞄準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新地標。”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説。

上半年,沙坪壩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做活做大開放平臺。高水準推動自貿區建設,加大中新合作力度,聯合新加坡管理大學成立“一帶一路”智庫中心,開展陸海聯運規則研究。“鐵路信用證結算”納入國家自貿區最佳實踐案例。高起點打造國際物流城,規劃實施114個、1600億元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項目。渝桂大道、新安大道等47條道路開工,配套學校、醫院啟動建設。全球商品貿易港、傳化智聯等14個項目加快建設。32萬平方米自貿區企業服務中心主體完工,年底投入使用。重慶智慧資訊産業研究院、西部地質科技創新研究院等一批重點項目入駐黃金灣·智谷。高標準優化營商環境,率先建立自貿區註冊許可備案承諾制,行政審批一次辦理、全程網辦比例分別提高到100%、95%。上半年,招商引資簽約項目77個、協議投資708億元。全區新增市場主體1.4萬家、增長62%,市場活力明顯增強。

當前,沙坪壩區正加快園區市政道路、公園、學校等配套功能建設,並強化城市軸線、山脊線、水岸線、天際線和巴渝風貌的規劃設計,形成親水、近山空間,構建疏密有度、山水共融的新時代城市形象。(喻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