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人才集聚支撐起創新鏈

發佈時間:2021-06-07 09:15:00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李柯佑

2020年,璧山有一個最亮眼的數據: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1100余名,全區人才資源總量已達到8.5萬人。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支撐。璧山能夠有較為完善的創新鏈,是因為有較為雄厚的人才群體。

“近年來,我們圍繞創新鏈的需求,堅持引進集聚高層次的塔尖人才,培育高素質的塔基人才群體。”璧山區委相關負責人説,並以人才鏈服務産業鏈、創新鏈。

幹事創業環境是對人才的最大吸引力

“我到璧山來,是因為這裡的産業發展能夠給我施展才幹的天地。”已獲得“2020年重慶英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璧山區第三屆“企業創新型人才”等榮譽稱號的蔡明達説。

2018年,在光電技術上頗有造詣的蔡明達在了解到璧山的電子資訊産業發展趨勢以及璧山的幹事創業環境後來到璧山,加入了康佳光電技術研究院,帶領科研團隊開始光電新産品的研發。

65歲的陳錦是一位長期奮戰在科技創新一線,在技術研發、企業管理方面都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2019年,他被璧山的科技創新環境所吸引來到璧山,挑起了重慶高新技術産業研究院的擔子,開始了人生的“二次創業”。

圍繞産業需求和創新鏈的打造,建立科技創新平臺來吸引集聚人才,是璧山在人才集聚上的創新。

去年10月才投用的西部(重慶)科學城璧山創新生態社區,就是一個集科研、孵化、展覽、辦公、製造、生活為一體的創新平臺。這個總建築面積約30萬平方米的創新生態社區,主要入駐孵化平臺、研發團隊、金融風投機構、中試生産線等。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創新生態社區按照“篩選引入、論證評估、組建模擬公司、成立新企業、中試製造、産品推向市場”的流程,已論證落地100多個成果項目,成功孵化出13家高新技術企業,聚集了智慧製造、大數據分析、生物工程等領域的專家學者700余人。

圍繞産業搭建的科技創新平臺營造的幹事創業環境,是璧山集聚人才的最大吸引力。

科技創新實踐是培育人才的最佳方式

“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搭建産學研融合平臺,讓人才在科技創新的實踐中成長,已成為璧山培育人才的最佳方式。”璧山區委人才辦負責人説,用這一方式培育出的人才能夠迅速地發揮出科技創新的動能。

在這一創新人才培育方式中,璧山區以政府資金入股或資金資助等方式,鼓勵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建立研究院等,在加快科技創新的實踐中培育自己的人才。

“利用科技創新,在實踐中培育人才,既出人才又出成果。”重慶宇海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何勃介紹,在政府的幫助支援下,公司集聚和培育起一大批科研人才,目前其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已申報11項發明專利、67項實用專利、9項外觀專利。2020年,公司被重慶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為重慶市製造業100強企業。

在培育人才中,璧山還通過搭好成長成才載體,實施高層次青年人才踐行項目,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與北京大學等15所“雙一流”高校合作共建研究生實習基地,與清華大學合作舉辦現代企業高級研修班,僅2020年就重點培養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領域專業人才369人。

在培育人才中,璧山還搭建起産學研融合的平臺,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15所“雙一流”高校,簽訂了《高層次人才合作框架協議》;同時,引導區內企業與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68家高校、科研院所開展了産學研合作,使企業研發機構集聚起中高級職稱人才656人。

據璧山區委人才辦統計,近年來,璧山運用多種方式,已累計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3465名。

人才鏈創新鏈與産業鏈實現有機融合

人才鏈支撐了創新鏈,創新鏈提升了産業鏈。如今,人才鏈創新鏈與産業鏈在璧山已實現了“三鏈”有機融合,形成了科技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能。

2019年重慶英才計劃“創新創業示範團隊”負責人、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傳動系統研究院院長王海兵專注于自動變速器和新能源變速器研發,並已取得了諸多創新性成果。多年來,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獲授權發明專利28件,形成1項行業標準、38項企業標準規範,開發的DF727自動變速器獲得2020年“世界十佳變速器”稱號。

由清華大學精密儀器係、重慶大學微系統中心和重慶萬泰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重慶黃葛樹智慧感測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以清華大學尤政院士、重慶大學光電學院溫志渝教授等領軍人物帶領下,已成功研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聲表面波溫度補償濾波器(TC-SAW),目前處於中試後期階段。實現産業化後,可替代進口的日本murata(村田)、新加坡avago(安華高)産品,並具有千億級的市場潛力。

璧山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蔡明達帶領團隊通過新技術、新工藝,解決了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顯示技術“卡脖子”問題,成功開發出P0.375全球最小間距Micro LED玻璃直顯屏。

目前,璧山引進、培育的人才群體已支撐起圍繞産業鏈打造的創新鏈,並在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中發揮出巨大的創新能量。(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