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防空警報鳴響的是警醒之聲——寫在重慶“六五”防空警報試鳴放之際

發佈時間:2021-06-04 13:41:18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李柯佑

防空警報,因空襲而産生。和平年代,它不僅是城市防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振聾發聵的警醒之聲。

為紀念在1941年“六五”大隧道慘案中罹難的同胞,警醒全市人民勿忘國恥、居安思危,1999年3月1日開始施行的《重慶人民防空條例》,明確規定每年6月5日上午10時30分至10時42分,在全市範圍內進行防空警報試鳴放。

1941年到2021年,雖已過去整整80年光陰,但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警鐘必將長鳴。尖銳而急促的防空警報聲即將響徹整個山城重慶,算起來,這已經是重慶試鳴防空警報的第23個年頭。

讓每個市民都能聽到防空警報

“現在幾乎所有的重慶人都能聽到警報,但知道警報是如何拉響的卻少之又少。”市人防指揮中心無線警報科科長王金晶説,自己做的都是鮮為人知的工作。

重慶幅員面積有8萬多平方公里,究竟是如何實現轄區的每一個角落都能響起警報聲呢?

王金晶説,現在重慶中心城區的警報鳴響採用統一控制的方式,只要在人防警報統控室按下鳴響的操作鍵,就能把指令從中心臺無線傳輸到其他警報臺,實現重慶中心城區統一鳴響。而各區縣也是採取的類似方式,同步試鳴警報。

由於重慶地形地貌複雜,傳輸環境不夠理想,對無線電信號損耗較大。為了提升信號傳輸品質,增強警報覆蓋率、鳴響率,重慶人防還設置了兩個差轉臺,對信號進行中繼放大。

“目前全市有1000多臺警報器,每個點位的警報聲覆蓋範圍在一公里左右,覆蓋率能達到97%以上。”王金晶説,現在重慶還在不斷增加警報器,如果新建小區超過10萬平方米,樓頂也必須預留報警器的位置,目的是確保每一個重慶市民都能聽到警報聲。

如今,隨著移動車載警報系統、拖挂式升降式警報系統投用,可以實現任一地區的警報鳴放。

如何確保警報系統一直保持良好運作?王金晶告訴記者,他和同事們幾乎每個月都會對警報臺進行巡查,從統控室到差轉臺,一巡查就是一整天。“巡查一來是為了保證臺站的安全,二來是對設備的性能進行測試,確保它能在關鍵時候起作用。”他説。

每年的5月是他們巡查頻率最高的時候。今年5月,他們已經巡查了4次,還準備在6月3號再做一次測試。“6月5號當天,我們至少要提前兩個小時進場準備,確認供電系統、統控主機、統控軟體,具體到設備上每一個按鍵的狀態都不能放過。”王金晶説。

王金晶知道,他做的人防工作是一項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工作,肩負著“戰時防空、平時服務、應急支援”的責任。

六月五日響起四種防空警報

王金晶介紹,6月5日重慶上空響起的防空警報分為四種,每種警報都將持續3分鐘。

預先警報:鳴36秒,停24秒,反覆3遍為1個週期(時長3分鐘)。這是告訴人們敵軍空襲即將到來,應馬上行動起來,關掉水、電、氣,迅速將證件、衣物、醫療用品、求生工具、簡單飲食等裝入應急包,快速進入人防工程進行緊急掩蔽。

空襲警報:鳴6秒,停6秒,反覆15遍為1個週期(時長3分鐘)。這是告訴人們空襲已經開始。如果來不及時進入人防工程,則應快速選擇安全位置就近隱蔽。若在室外,要注意避開高大建築、廣告牌、高壓線、易燃易爆物品,遠離煤氣站、火源、水源等地,隱蔽在開闊地有臺階的地方或矮墻、花壇等低窪處,兩手交叉放到胸前趴下,嘴巴微張,防止爆炸帶來的衝擊波。若在室內,則要注意避開玻璃窗、高書架、衣櫃等,貼近墻角蹲好或躲到床桌下隱蔽。

解除警報:連續鳴3分鐘。這是告訴人們空襲已經結束,可以走出人防工程,但依然要小心周圍發生次生災害。

災情警報:鳴3秒,停3秒,反覆30遍為1個週期(時長3分鐘)。這是告訴人們附近發生災情。

過去,防空警報只有預先警報、空襲警報、解除警報三種,汶川地震後,防空警報中專門增加了災情警報。

大燈籠成為抗戰期間“別樣”防空警報 

當人們談到警報,大都會想到警報聲,然而在日軍空襲期間,重慶還有一種獨特的防空警報器,配合警報聲提醒市民防日機空襲,這便是大燈籠。

大燈籠分為紅色圓形和綠色橢圓形兩種,直徑均大於50釐米,由竹篾或藤條編制而成,外面再包上一層透光材料,球體內可安裝燈具供夜間使用。

類似于古代烽火臺發出的狼煙,為預防空襲,抗戰時期,重慶防空部隊在各制高點、交通要道和人口稠密處都搭起了木架,用懸挂大燈籠的方式發出空襲預警信號。

預襲警報拉響時,挂出一個紅燈籠,表示日軍的轟炸機已經從漢口機場起飛,大約兩個小時後到達重慶。人們應該儘快帶上貴重物品撤離到防空洞裏。彼時,消防人員會立即出動,駐紮在可能遭到轟炸的重要地點,紅十字救護車也會出動,開始準備轟炸後的救治工作。

空襲警報拉響時,挂出兩個紅燈籠,表示轟炸即將到來。這時,人們應該迅速進入防空洞或到開闊地帶躲避轟炸。

緊急警報拉響後,兩個紅燈籠就會被撤下,這是最危險恐怖的緊急信號,因為它代表敵機已過涪陵上空,正在向重慶城區飛行。

當敵機返航後,解除警報響起,隨後會挂出一個綠燈籠,表示警報已經解除,人們可以離開防空洞安心回家。

《抗戰時期重慶的防空》一書中專門分析了“六五”大隧道慘案造成的原因,除總結了日機空襲時間長、隧道內人數太多、防空設施低下及管理不善的原因外,還專門提到了當時大燈籠內燃燈損壞,避難的人們誤以為敵機已飛到市區上空,致使演武廳、石灰市、十八梯這三段防空隧道內發生窒息、踐踏慘案。

我們身邊有不少熟知的人防工程

空襲警報響起後,應該到人防工程處避難,但你知道哪些建築屬於人防工程嗎?

人防工程也叫人防工事,是為了保障人民防空指揮、通信,掩蔽人員等免受或減輕核、化、生武器及常規炸彈殺傷破壞而專門建造的防護建築。人防工程必須能抵抗一定強度的爆炸,具備防核、防化、防生物武器的功能等,需經過檢查評定合格後才能登記備案為人防工程。

過去戰時的人防工程幾乎約等於防空洞,洞體狹窄、陰冷潮濕,洞內通風、防火、防毒、醫藥、通訊設備極差;而現代的人防工程進過升級改造不僅寬敞明亮,通風裝置、防火設備等也一應俱全,具有良好的指揮通信、醫療救護、物資儲備功能,能充分發揮其戰備作用。此外,現代的人防工程還講究平戰結合,可以變身為民生工程、經濟場所、文化聚落等,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為重慶的城市形態添上彩色的一筆。因此,人防工程離我們並不遙遠。

軌道交通1號線局部區域、解放碑地下環道、十八梯防空納涼點……這些大家熟知的生活場景都是重慶開發利用的人防工程。在重慶,人防工程還可以是地下停車場、地下商場、加油站、醫院、倉庫、酒窖等。據了解,光是重慶的人防工程納涼點就有100多處。

可能許多市民都想知道,自己家附近或所在地附近的人防工程到底有哪些,6月5日建成投用的重慶市人防宣教館可以提供答案。館內的“重慶人防”廳設有一個重點展項——多媒體互動沙盤。通過沙盤一側的觸摸屏,即可查詢“我家附近的人防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