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共建 從“會治理”到“慧治理”再到“匯治理”

發佈時間:2023-09-19 來源:中國網商務頻道 作者:商聞 責任編輯:沈曄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黨的二十大對提升食品安全品質,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確保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根據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開展預防性監管的工作指引和徐匯區市場局對於預防性監管的工作要求,華涇市場監督管理所以需求導向為依據,以提昇華涇鎮食品安全工作品質為目標,創新方式方法,融合各方力量,進一步提昇華涇鎮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讓食安共建不再“一陣風”式運動,真正實現從“會治理”到“慧治理”再到“匯治理”的治理格局。

一、分步驟、抓重點,圍繞三年食品品質提升行動計劃讓“會治理”為食安共建指路引航

華涇所轄區共有餐飲單位188家,食品流通單位264家,其中小餐飲單位102家,佔餐飲總數54%,學校食堂17家,工地食堂14家,養老機構食堂6家。餐飲業態主要以沿街面小餐飲居多。一直以來,普遍存在管理參差不齊、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流動性強,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差等問題。同時,華涇還是一片建設的熱土,除了舊城區的上述食品單位,還面臨大批量的工地建設,大量新建成的學校、養老院及商務樓、超大型商業綜合體的落成,監管壓力驟增。

認清形式,提早部署,在監管與服務中體現“會治理”。華涇所健全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風險管控機制,根據新舊城區建設交匯的轄區特點,制定鎮三年食品品質提升行動計劃,一方面著力提升老城區“兩點、一線、一圈、一面”商戶品質:兩點(工地食堂、學校食堂)、一線(華發路示範街)、一圈(天街商圈)、一面(社區養老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和品質,重點保障一老一小食品安全,打造特色亮點(工地食堂樣板間),一方面提早介入新開辦食品商戶的規劃、指導、培訓把握有效源頭,精準布控。

二、有創新,善作為,運用“數治”手段讓“慧治理”為食安共建精細賦能

數字化技術能夠將制度的優勢轉換為治理的效能,推動食品行業智慧化、數字化管理始終面臨著難以全面覆蓋所有食品單位的痛點,大中型企業具有市級層面統一追溯系統,但華涇鎮絕大多數均為小型食品單位,從業人員文化層次普遍不高,對於食品原料進貨把關、臺賬建立均無統一的標準,管理效率低,索證索票往往成為雜亂無章的一堆單據,從而使追溯和臺賬流於形式。

面對盲點,積極跨前,華涇所運用數字“慧治、數治”手段打造食品安全工作的創新亮點。結合明廚亮灶工程探索數字化監管、智慧監管模式,借力第三方“食安達”智慧手機雲平臺,實現轄區小型食品經營單位數字臺賬和索證索票應用全覆蓋,督促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並將臺賬上傳系統。監管人員從後臺可查看未記錄臺賬和追溯單位並予以重點監管。同時,兩個責任要求的“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也在此平臺同步完成,對許可證照、環境衛生、健康證、原料控制、餐飲具消毒進行模組設定和分項細化,讓不會管理的從業人員也能逐條對照實現自查,變形式化為制度化。

此舉以規範化常態化管理替代人力運動式覆蓋檢查,切實減輕食品經營單位在紙質臺賬記錄整理上的資源浪費,有效幫助經營者借力技術手段提升企業主體責任意識和管理效能,幫助小商戶管理人員實現紙質化到電子化的轉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工作經驗。

三、願參與,能參與,推各方共治共用讓“匯治理”為食安共建提質增效

營造“自治、共治”的食品安全城區創建氛圍,提升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綠色、低碳理念,提升對於食品安全的有效知識,調動經濟主體、居民和社會組織的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從而帶動鎮食品安全整體素質的提升。針對高風險單位和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社會餐飲,華涇市場監督管理所積極引入第三方企業輔助參與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納入鎮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探索成立天街、華發路食品商戶自治聯合會,搭建自治管理體系,建立成員單位名冊,組織自治會開展業務培訓,形成長效培訓機制,就常見違法違規行為、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分類型分路段開展培訓;

設立食品商戶安全信用評級,華涇所聯合鎮食安辦和“食安達”智慧平臺,定期邀請市民代表、包保幹部、商戶代表開展自治會成員單位實地檢查、互查,實現評價結果動態調整,從鎮食安辦層面對優秀單位予以獎勵。在分類分級信用評級基礎上,“食安達”智慧系統可分派給每戶食品單位獨一的二維碼用於張貼,顧客只需掃碼即可現時查看該商戶的主體資訊和信用評級,並可實時對該單位從“環境衛生、食具潔凈、明廚亮灶、誠信經營”等方面進行滿意度評價,實現社會監督、社會參與、社會共治。

相關資訊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한국어

中國網客戶端

國家重點新聞網站,9語種權威發佈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