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擁堵日益成為有車族的錐心之痛,也讓城市管理者倍傷腦筋。
目前,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先後推出汽車限行、限購政策,其他大中城市也躍躍欲試。然而,“雙限”並未根治擁堵頑疾,其科學性、合法性受到吐槽和質疑。
對此,人大代表建議,限行限購思路之外,應加強城市交通綜合整治法制建設,借助資訊技術、智慧交通等科技手段,對城市發展規劃、道路路網建設、市政交通管理等進行系統性創新管理,全面、高效根治擁堵難題。
汽車社會陷入兩難:堵車受吐槽,限購遭質疑
近十年來,我國公眾購車剛需旺盛,汽車保有量迅猛增長,截至去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1.54億輛,汽車駕駛人超過2.46億人。
“城鎮化推進中,汽車大規模進村入戶與有限通行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説,目前交通擁堵已成為“民生痛點”,成為公眾感觸最深、影響最大且難以回避的熱點話題。
對此,一些大城市推出了限行、限購政策“猛藥治堵”。目前,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杭州、貴陽、深圳等城市已先後出臺不同程度的限行限購政策,其他大中城市跟進預期也不斷升溫。然而,一刀切的限行限購政策,受到輿論的廣泛質疑。
王鳳英認為,限購政策可謂“簡單直接”見效快,極易被交通壓力大的城市效倣。但限行限購政策治堵的短期效應結束後,其持續治理效果並不樂觀,難以根治擁堵痼疾。
擁堵不單是交通問題 深層次矛盾不容忽視
記者梳理髮現,輿論對限購令“吐槽點”包括行政權力“任性”、懶政,政策出臺缺乏必要法律程式約束,政策制定依據是否科學合理缺乏論證,限購侵害公民“公平買車權”等。
一些接受採訪的市民表示,限行限購政策對有車一族還好,對無車而又確需買車家庭,就造成了很大不便,並衍生出系列社會公平問題。如何更有效解決擁堵難題,已成為擺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道路上必須破解的障礙。
王鳳英調研發現,除了“車多路少”,擁堵背後有著更深層矛盾:首要的是城市佈局失當,中心區功能嚴重集聚,人口和工商業活動擁擠在狹小中心城區,郊區和衛星城鎮發展滯後。同時,城建規劃和道路交通規劃缺乏前瞻性和科學性。由於過度依賴房地産,交通規劃被動適應城市商業和房地産開發,導致不合理路網分割,最終影響整個城市運營效率。此外,還有城市綜合交通管理滯後,新型智慧化科技手段運用不足,管理上捉襟見肘。
“城市擁堵成因錯綜複雜,若只頭疼醫頭,過於依賴‘限’,只能一時減緩汽車保有量增速,難脫簡單粗暴的懶政之嫌。”王鳳英錶示,治堵問題核心在於法律和制度規範滯後,要引導各地更高效開展城市交通綜合治理,亟待國家在立法層面進行規範,提供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依據。
猛藥治標,更需慢藥治本
業內專家表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汽車規模將持續膨脹。“簡單的限購限行政策已難以平衡解決現有的、未來還將日趨嚴重的問題。”經多方調研,王鳳英提出多條治本建議。
王鳳英認為,政府在“雙限”之外,應積極探索優化城市規劃與區域功能佈局,運用最新智慧化科技手段創新交通綜合管理,建立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和公眾需求的城市交通綜合管理體系,提高道路利用率。
同時,應“依路建房”,房地産和商業建設規劃須以道路交通規劃為“本底”,讓住房逐步“填”在規劃好的路網結構中。改善大城市空間結構,發展多中心網路城市,優化衛星城鎮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建設,疏散中心城區人口流量。此外,建立立體交通設施,創新交通管理模式,可成立多部門協同運作的交通綜合管理辦公室,實現交通運輸業“一門管理”,形成多部門聯手整治交通秩序長效機制。
“歐美國家有研究表明,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可使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高一倍以上。”王鳳英説,應加大對資訊技術、移動應用、衛星定位導航等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和應用,加快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建設。(記者齊雷傑、鞏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