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3日 星期二

最新全球汽車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中國企業最高第26

發佈時間:2015-12-16 09:26:52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建鵬

  根據《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News)數據,蓋世汽車整理了2015年版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前三甲為博世、麥格納和大陸;日本企業數量最多,達到30家;延鋒位居第26位,創中國企業最好成績。

  榜單概況

  《美國汽車新聞》每年根據供應商上年汽車行業配套市場業務營業收入/銷售額進行排名。根據2014年業績,2015年全球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問世。德國羅伯特·博世集團連續五年蟬聯百強名單榜首。和最近幾年相比,這次榜單的前三強發生較大變化,麥格納力壓大陸和電裝位列亞軍,電裝卻因為配套營收下跌近10%而從第二跌至第四。大陸則從上年的第四升至第三。

  最新全球汽車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中國企業最高第26

  2015年汽車配套供應商百強名單一覽

  前十名中,第5至第10名分別為:愛信精機、現代摩比斯、佛吉亞、江森自控、採埃孚和李爾。這6家企業均和上年排名持平。

  和2014年榜單相比,2015年榜單中50家企業排名下降,剛好佔據50%比例。14家和上年排名持平。29家排名上升。7家為新上榜企業,分別是蒂森克虜伯、延鋒汽車內飾系統、天納克、NHK、麥特達因集團、先鋒和諾貝麗斯,這也意味著去年百強企業中有7家落榜。

  從排名變化看,上升最快的是耐世特,較上年跳升了11位,其次是英飛淩上升9位,日信工業上升8位。下滑最快的是KSPG,較上年下降了21位,其次是日本精工下滑16位,昭和下滑9位,

  從銷售額漲跌看,幅度最大的是排在第18位的馬勒,同比激增42.4%。諾貝麗斯和日信工業分別漲30.6%和30.4%。固特異增幅第四高,為25.0%。然後還有埃貝赫為24.0%。跌幅最高為日本精工,下降了25.6%。KSPG也下滑了25.0%。安通林集團跌幅為18.4%。

  一、配套供應商百強榜的意義與解釋

  專家:

  《美國汽車新聞》在評選百強時,以廠商同汽車零部件配套業務銷售額/營業收入為衡量標準,因此更側重於經營規模,並不能覆蓋到技術、人力、專利等層面。

  之所以有一部分規格較大的供應商沒有登榜,和《美國汽車新聞》所需統計資訊相關。該媒體每次評選百強時,需要廠商提供公司名稱、所在地、聯繫方式以及相關數據,通常國際化程度較高、對百強榜重視的企業會相應配合,因而可能獲得一席之地。而部分知名廠商根據常識擁有較大的配套業務規模,但卻不見登榜,可能是未提供相關資訊。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南韓LG化學。之前有多個年份,LG化學在百強榜上可進入十強,大致排在第9位上下。但2013年、2014年均不見LG化學排名。

  二、中日德美哪家強?

  專家:

  按照各大零部件供應商總部所在地,上榜企業以日係為最多,總共30家(2013年和2014年均為29家)。其次是美國,達到25家(2013年25家,2014年23家)。德國18家(2013年21家,2014年19家)。這三個國家無疑跑在領頭位置。雖然三者中德系數量最少,但博世已經把持冠軍五年,前三名中的大陸也是德國企業。

  南韓連續3年維持在5個席位。法國為4家(2013年3家,2014年4家)。西班牙3家,和前面兩年保持一致。

  中國、加拿大、瑞士和瑞典均為兩個席位。荷蘭、挪威、巴西、義大利、印度、盧森堡、英國和墨西哥都各佔1個席位。

  最新全球汽車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中國企業最高第26

  三、中國企業有進步嗎?

  專家:

  2013年,百強榜單上只有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中國企業,排在第92名。而2014年有中信戴卡和香港德昌電機,前者升至第83名。在2015年中國企業仍保持2個席位不變,但含金量卻明顯提高。

  除了中信戴卡上升兩位至第81之外,還有延鋒汽車內飾系統公司,近年其同江森自控合資,並著手擴張建廠,推動業務規模膨脹。延鋒此次排在第26位,力壓博格華納、馬瑞利和偉世通等海外巨頭,創下中國企業在百強榜單上最好成績。

  如前所述,榜單候選範圍受到《美國汽車新聞》資訊獲取的限制,實際上中國還有一些規模在國內領先的配套供應商,如濰柴動力、萬向集團和玉柴等,配套業務收入應該不會低於中信戴卡,有可能同樣是由於未遞交資訊而缺席百強榜單。因此中國企業這兩年在榜單上進步明顯。

  四、為何不見新巨頭

  專家:

  2014年到2015年,汽車零部件行業頻頻發生重大收購。從採埃孚完全收購天合開始,接下來之後是中化收購倍耐力、恩智浦吞併飛思卡爾、麥格納收購格特拉克等。為何2015年榜單沒有將採埃孚-天合計入排名?這是由於排名標準為“上一年配套業務銷售額”。

  2015年目前尚未完結,無法得出全年銷售業績。另外,大規模收購是一個長期事件,從雙方由於意向而接洽,到簽署備忘錄、簽署正式協議、走過反壟斷等法律流程,可能需要長達一年甚至更多。因而,即便這些收購兼併案例已經敲定數月之久,但在財報方面可能尚未完成合併,因此還看不到“採埃孚-天合”這樣的新巨頭,而在明年榜單裏,則有可能多出幾張新面孔。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