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種“官降”和經銷商調整銷售任務的消息接踵而至,産能過剩問題隨之又被提了出來,以往我國汽車産能過剩的説法總是有“狼來了”的意味,一直在“過剩”,始終未“爆倉”。但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5年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9%》的報告中,披露了4月份汽車製造業的增速在放緩,僅為5%,不僅沒能跑贏5.9%的工業增速大盤,同時還創下去年10月份以來的新低;而在汽車産量的統計中,4月份首次出現0.3%的負增長,其中,轎車産量同比下降11.2%。這表明車企已經在有意識地降低排産,應對市場的低迷。事實上,和“降價”比起來,“減産”或許是廠商更有效的調節手段。
A
規劃産能
遠超市場銷量
先來看看各大車企的産能規劃。國內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北汽、廣汽、華晨、長城、奇瑞和江淮等十家大企業(集團),2014年汽車合計銷量2107.66萬輛,佔全行業汽車銷量的90%。如果加上比亞迪和吉利汽車,這12家大企業(集團)在“十二五”最後一年也就是今年規劃的産能,保守估計在3250萬輛左右。即使今年增速7%左右,市場銷量不過2500萬輛左右,而且這個目標看來實現難度很大。如今市場“消化”不良,車價“官降”跌跌不休、商家優惠促銷風生水起,但車市增速依然回落,庫存躍上警戒線。
在今年上海國際車展期間,不少企業(集團)及其下屬企業先後披露了他們的2020戰略或“十三五”規劃,披露的銷量目標,不能説不宏偉。中外合資企業也好,自主品牌企業也罷;國有車企和民營車企,無不如此。東風大自主戰略,産銷300萬輛;長安450萬輛,其中自主車型247萬輛;上汽、廣汽和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車,目標一概100萬輛;吉利衝擊100萬輛。南北兩家大眾各自300萬輛,廣本和廣豐各自100萬輛,上海通用的市場佔有率超過10%。
B
多家合資車企悄然減産
從4月的産量數據來看,包括一汽大眾、上海通用、東風日産、東風本田、北京現代等車企的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一汽大眾4月産量同比下降25%,上海通用降幅也達23.1%,東風日産出現20.9%的大幅下滑,北京現代下降了8.8%。可以看到,國內市場銷量前三的車企有兩家都減産了,而且幅度不小。另外,最近福特亞太區域總裁蕭達偉向媒體表示,第一季度小幅削減了在華産能,作為對競爭對手價格戰和市場走緩的回應。而和合資車企相比,自主品牌的産量增長相當明顯,長城、長安、奇瑞分列4月國內車企産能增幅榜單前三位,比亞迪是唯一一家産量同比下滑的自主車企,負增長6.8%。
今年1-4月,我國基本型乘用車産銷同比下降0.54%和2.67%,車市增長放緩。各大車企的銷售目標早在年初就已規劃好,車市增速放緩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因此庫存積壓現象嚴重。為緩解經銷商壓力,車企不得不降價促銷,同時修改産銷計劃,調整産能。近期陸續有廠家通知經銷商調整月度銷售任務,這是車企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産出,預防風險的明智之舉。當市場需求整體趨弱時,單純“降價”的效果已不明顯,記者從大眾、上海通用、長安福特等經銷商處了解到,“官降”以來訂單量並沒有因此發生太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