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新能源“福利”與“門檻”的尷尬

發佈時間:2014-09-15 07:57:00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鄧莉  責任編輯:王凡

  新一輪的國家新能源車“福利”又來了!本月1日起,國家宣佈首批111種新能源車型免征車輛購置稅。按照現在新能源車動輒20多萬元乃至更高的“昂貴”身價算下來,一輛新能源車可以減免數千元至近兩萬元不等的購置稅。除此之外,算上中央財政對新能源車的購車補貼,以及幾個主要城市對新能源車的本地補貼政策。時下買輛新能源車,真是太美好了——隨便一算優惠六、七萬元呀,親!你瞧,人家啟辰晨風本月中就踩著這個熱點趕緊上市了。

  可惜,優惠福利雖然多,現實卻骨感得讓人心酸。翻翻國家將新能源汽車當成戰略性行業推廣的歷程,整整五年,至今效果並不明顯。數據顯示,過去五年,我國共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7萬輛,平均每年推廣量只佔市場總量的0.07%。2013年,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2萬輛,只佔0.1%的市場份額。以廣州這個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一線城市為例:每月1000多個新能源車號牌指標,新能源車搖號指標的個人及單位申請者月月低於配額指標,連續兩年,每月不足200人。

  骨感的現實告訴我們——單靠降低購車成本並不能成為拉動新能源車消費的“利器”。尤其是在各種補貼優惠後,新能源車的價格並沒比傳統汽車便宜多少。每當一款新能源車上市宣佈價格,消費者都有“又耍我呢?”的痛感。拿新鮮熱辣上市的啟辰晨風為例,原價26.78萬元起(入門“奧奔馬”車的定價),扣除國家和地方補貼、購置稅後,最終18萬元起(一輛凱美瑞都可以買到了);另一款在廣州市場上能買到、可免購置稅的比亞迪秦,補貼之後近12萬元。消費者一打量:這兩款車去除了電動車的因素,不過是一款家庭入門A級車嘛。看完價格,再看品牌,這是在一線城市未必討好的本土品牌。而且還不知道可靠性,沒人逼我,我幹嗎買?

  新能源車首選售賣的城市,是國家率先推行新能源車的“重鎮”——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其實,國家和地方對新能源車的推廣一直態度積極,各地方政府紛紛立下了新能源車推廣數量和建設充電樁數量的“軍令狀”,規劃非常美好。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今年年初提出:要完善7項政策體系性措施,目前包括購置稅減免、電價等4項已經出臺,接下來可能考慮的政策是新能源汽車綠色單獨號牌、保險費政策、停車路橋費減免、徵收燃油排污費等。有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希望對新能源車銷量起刺激作用。

  在這以“價格杠桿”為主的“組合拳”實施的同時。有些拉長新能源車普及時間的“阻礙”卻不容忽視。

  第一個“阻礙”,可以理解卻還是得表示遺憾:目前我國新能源車的各種“福利”只針對本土品牌,對合資的、進口的新能源車基本“忽視”。雖然這種“內外”有別,主因是國家想借此拉動本土品牌,讓其“彎道超車”,但變相讓消費者收窄了選車範圍。市場可選新能源車車型少,本土品牌美譽度低的情況下,自然勾不起消費者為環保埋單的強烈慾望。

  第二個“阻礙”:我國新能源車補貼和目錄並非全國統一,讓人很憂傷。如北京、上海兩地,上海共有12款車型可能獲得補貼,範圍涵蓋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及燃料電池車;北京僅有7款車型可以得到補貼,不含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而廣州補貼車型更少;上海除了市級補貼,還有區級補貼,還能免七八萬元的“競拍號牌費”。

  這種每城一道門檻的“自我保護”,雷同於國家只側重鼓勵購買本土企業新能源車。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補貼目錄和“地方保護企業”,車企的新能源事業部都在為擠進地方目錄疲於奔命,或許整車廠的推廣人員比研發人員還要多,哪還能專心做研發創新?這些地方的門檻,讓本土汽車廠家發展受限,並非新能源車的推廣初衷。

  所以,讓新能源車推廣進展緩慢的問題,除了可選車型、價格、基礎設施外,還有各種地方保護“壁壘”,這實在是讓人暫時環保不起來啊!

  車天下君曰:五年過去,想對新能源車説愛你,還是不容易。只盼“國貨”更自強,讓我們安心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