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午後的那一杯手磨咖啡,不是留戀咖啡的香醇,而是給自己片刻思考的時間。這是法國小説家巴爾扎克以及投資大師巴菲特,所鍾愛且推崇的生活習慣。對於強調和習慣增長、速度的中國汽車人而言,這杯午後咖啡一直不曾品嘗。
狄更斯有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當然,這也是一個由快向慢的轉折時代。中國汽車市場在歷經多年高速增長之後,2015年進入了低增長的“新常態”,宏觀經濟進入新的調整週期,行業政策與之前相比也在發生變化,2016年汽車市場將何去何從是很多企業都關心的熱點話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唯有好好總結,反思,瞻望,才能不辜負新的春天,“2016中國汽車市場論壇暨新浪年度車頒獎盛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孕育誕生,就像那杯讓巴菲特靜下來、慢下來的午後咖啡,讓所有的汽車人在沉著思考之後,再度啟程。
和所有車企掌門人宣講的一樣,這是所有車企都面臨和攻堅的課題——年輕化。伴隨著80、90後消費者的崛起,整個中國汽車市場也在發生這樣的兩個過渡。第一是從賣方市場過渡到買方市場,第二是從爆髮式增長走向穩增長。
這兩個過渡帶來的一個核心的變化就是消費者話語權越來越強。對年輕化的本質的狹義理解可以使“消費者的年輕化”。
第一個變化就是消費人群主導權已經完成更疊,80、90後已經成為汽車市場主導群體。畢竟,兩年前中國汽車市場就已經迎來“拐點”。根據就是2013年J.D.Power發佈的一項統計數據:2013年,80後已經成為了國內購車的中流砥柱,達到了53%,首次超過了原來市場中的70後。
第二個變化是媒體環境的變革,80、90後的成長過程,是傳統媒體分崩離析,走向變革的過程。從紙媒端到PC端,再到移動終端。整個過程80後的關注焦點被層出不窮的IT工具所割裂,碎片化成為80後觸媒的關鍵詞,很難再像90年代那樣靠在紙媒和電視媒體鋪量去聚合大眾關注。
第三個變化是消費態度的變化,與70、60後相比,今天的年輕人更加關注個體,而非集體,更加關注個性,而非共性。
這對車企提出的挑戰就是,如何與年輕消費者産生內在共鳴?
在理性上當然要打動,這衍生出“産品的年輕化”,産品的年輕化包含兩個維度,第一是設計語言的年輕化,第二是駕駛樂趣的年輕化。簡單來説就是“好看、好開、好玩”。
設計語言的年輕化最狹義的理解就是,汽車設計的越來越好看,越個性。設計語言的工業批量化復刻抑或説套娃戰略,正在迎來強有力的挑戰,就好比年輕消費者拒絕撞衫一樣,他們對汽車的個性化訴求也越來越強烈。
這勢必要求主機廠,一方面是要讓懂80、90後的年輕設計師“搶班奪權”,另一方面設計語言的原創性和個性化迫在眉睫。駕駛樂趣的年輕化,則體現在駕駛感受上,近年來小排量渦輪增壓技術之所以大行其道,除了環保因素,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費者對駕駛樂趣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一維度也囊括了“好玩”。
在感性上一定要契合,這衍生出“品牌的年輕化”課題。品牌的年輕化則包括“溝通調性的年輕化”和“行銷使命的年輕化”,換言之,就是説年輕消費者愛聽的,展示年輕消費者愛看的。
溝通調性的年輕化,無疑是改變傳統、沉悶、保守,甚至過於謹慎的公關廣宣調性。今天很多汽車企業的行銷,始終抱著一種“尊傳統,重體系”的“大局觀”。儘管作為企業的一隻抓手,但“因循守舊”的思維讓這只抓手很難有所建樹。
從甄嬛到羋月,從九層妖塔到尋龍訣,從福爾摩斯到星球大戰,短短一個月的時間,80、90後的關注點一直都在變化轉移,這不要求企業緊緊追隨消費者,而是揭示出這類消費群體關注的碎片化課題,勢必要求企業打破傳統,靈活應變。
行銷使命的年輕化,就更好理解。行銷不再是自説自話,而是要和年輕消費者站在一切,説他們愛聽的話,做他們點讚的事兒。
解決年輕人群的碎片化課題,需要將受眾從碎片化中剝離出來,這就需要一方面要讓自己的産品匹配好這個關注點,另一方面也要大膽建立年輕人群的關注點。
哈弗行銷的成功之處,就是與達喀爾建立關注點。多年的征戰以及良好的成績,讓哈弗的品質在達喀爾得到了認同和讚賞。而海馬汽車的行銷工作,則圍繞“青春”,建立與泛90後的情感紐帶,並且定位成他們成長之路上的夥伴、朋友。
這樣一來,主機廠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嬗變,從供給和需求的經濟性關聯,變成了朋友與夥伴的情感連接。
汽車的“年輕化”,本質上是消費者群體或者趣味的“年輕化”。無論是理性打動,還是感性契合,一定要和消費者站在一起,與他們打成一片。其實,拋開“年輕化大潮”,回歸市場關係的起點,消費者才是檢驗量産汽車好壞的唯一標準,畢竟,所有的汽車是他們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