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關良:唯有天真多得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20 16:10:53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廣東造船廠布上油畫-66.3×91cm-1961年

文/凡子

在智慧上,我們成年人永遠在追求著一種它的更高級形式,即照著最老辣的理性,向著思維的極限往山頂攀登。

人類的進化發展也依循相同的邏輯,要一步一步甩掉野蠻,走向文明。

無論是整體的人類還是單獨的個人,因為一直向前,形成思維定勢,只願順著一條道路翻山越嶺走向未來,不分心,不旁顧,更不回頭瞅一瞅。

有天半路相遇那並不為智慧滯著、錯向行進的人,便忍不住要為他驚呼,生怕他走錯了方向。

而在個人性情上,因為要長大,人的成熟仿佛也總是以逐漸失去童真為代價。一個人在社會關係中總是思無邪,知白天而不曉黑夜,唯見人的善卻不防人的惡,論大道至簡卻不知個中實則機巧精密,難免不讓人憂心忡忡。

而繪畫上呢,如果一個人棄成熟而拾稚拙,棄準確造型而只筆抒其意,我們日積月累的經驗似乎又遇上了難題,訓練有素的眼睛不知從哪看起,千言萬語更不知從何説起。

這裡的問題在於,智慧的成熟有它單一的最高級形式嗎,如果智慧並沒有一種預設的方向,那錯向而行可不可以被理解為是另一種別開生面的前進?

而一個人性情上的天真,是那樣一種赤誠的好,對人世有永不厭倦的熱忱與好奇心,以美揣物,以善待人,如孩童一樣信任世界,那樣卓然的勇氣,是不是也可以成立?

而在繪畫上,看似笨相的一種拙氣,卻是最成熟地掌握了西洋油畫的人,似微醉般的下筆,筆筆要忘卻過往已得的規則與定律,畫出人在世上自在的天然樣,那是不是也可讓我們意識到,不滯著于任何表現形式也可以有另一番至高境界?

多麼慶倖,世間真有這麼一個人,這樣一個藝術家,智慧于他幾乎是無為而得,為人的率性天真卻始終未變,筆墨之稚拙直畫到如入無人之境,那整個的生命性情與狀態,可為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自我的一個表率,亦是藝術風格之所以自成一家的一個表率。

上世紀之初出生於廣東番禺的關良(1900-1986),是民國第一代油畫家中極其特別的一位,一身天賦的才華,20世紀40年代即已獲得巨大聲譽,然而對我們今天的後輩來説,卻幾乎算是陌生人。

這或許是他的性情不顯山不露水,想不到要在人間留名,又長期被置於不為重點解讀的畫家行列,我們雖然一路聽著他的名字過來,似乎了解他,卻又真的不熟悉他。

對他有所了解是我們“知其然”以後, 只要陳述到民國美術,該讀的藝術史段落、該提到的群英人物裏,都會反覆出現他的名字。

我們“不知其所以然”,是無論讀他多少次,“見”他多少次,始終並未深究過他,腦中只有一個隱約的身影,概念化的一個人名,幾幅可以回憶起來的京劇武打水墨人物畫。

很清楚地記得那樣一個印象,對於他的水墨人物,那麼簡單的樣子,下意識中有過驚訝的一閃念,想“小孩子的筆法麼”,看過即過了。

原來人與人的相逢,是要百轉千回才忽然醒悟到本該早點相識;原來看似簡單的藝術樣式,要經過許多年的自我沉澱才會意識到,它好到那樣無形,以至於是失語的。

將這種失語切換成有聲圖像,將靜止的畫面一頁頁翻動起來,畫家關良過往的活潑生命,便在眼前生動地展開了。

最先令我驚奇的是,上世紀之初的廣東青年關良,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看,那一個藝術青年的出挑模樣真是好神氣的。

年輕時的關良看上去反而不夠天真氣,大約是在剛剛起步追求藝術的道路上,有思索世間真理的嚴肅神態,眼神沉默,面龐清秀,健康的小麥色皮膚,一副酷酷的樣子。

也正處在暢開胸懷接受西方現代文明的熏陶時刻,所以他大多時西裝革履,氣質洋派,穿著入時瀟灑。

在他早年參加民國革命軍北伐、也就是他27歲的一張照片中,他甚至留過長髮,扎過小辮,穿過緊身跨欄背心,與今天不羈的藝術青年,並無兩樣。

原來這個藝術青年出生之時的環境,與完全封閉及封建的家庭很有點不同。他3歲起讀私塾,在識字誦讀“之乎者也”之外,已開始喜歡照著洋煙盒上的圖畫繪一繪,描一描。世間最初的色彩之美,是深深嵌入一個孩童的眼眸的。

9歲時關良從私塾轉入廣東的洋學堂南強公學讀書,各樣書籍照學,描繪圖畫的興趣愈加有增無減。他仍然喜愛收集香煙盒子,上面的可愛人物畫像與風景一直充當著他的美術啟蒙老師。略通詩書的父親發現他的天賦,喜悅有加,不管束他亂寫亂畫,且為他買紙買筆,鼓勵他玩味他的塗鴉興趣。

有個小小的細節在此應該提到,10來歲時的關良,其繪畫天份已盡為學校與鄰居所知,那時他照模照樣畫出來的人物像,鄰居可當月份牌挂出來。

我想他的父親,正是從這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上,看到孩子無與倫比的慧質,才一心要改善家庭的財政狀況,用實際行動支援關良早早出國留學。

關良11歲時隨全家搬往南京,是父親反覆斟酌後轉農經商的一個求生決策,這個決定頗為英明,家境果然由此逐步變得比較富裕,這才有關良出國留學的物質基礎。

由11歲至16歲在南京生活的這段日子,少年關良在入讀英國聖公會的金陵中學繼續受教育的同時,還時常在入住的會館旁的戲院裏聽唱戲。他一生癡迷戲曲、愛好描繪戲劇人物,正是此段時間在心裏種下的興趣的種子。

17歲時關良隨家兄東渡日本留學,要去學他想學的“一無用處”的繪畫藝術而不是當時熱門的化學專業。父親理解他,對此給予了無條件的支援。

關良去日本後,先投身於日本著名畫家藤島武二(1867-1943 )主持的“川端研究所”門下,其後轉入中村不折(1868-1943 )的“太平洋畫會”,專習素描和油畫。

藤島武二與中村不折這兩位日本藝術家都是那個時代的新派人物,曾先後留學法國,所以諸多到日本學美術的中國留學生幾乎都與這兩位老師打過交道,既學他們的謙遜人品,也學他們的廣博才識。在繪畫技藝上,中國學生可説是拐了個彎兒,從他們那裏學到了西洋油畫的技術與思想。看關良一生所畫的作品,無論是油畫還是水墨,其蔚然大氣的金黃色塊與洗練放達的筆觸,就始終帶著我們熟悉的西方印象畫派與野獸派的味道。

關良在日本潛心學習了5年之後,于22歲的韶光年華畢業回國,居住于現代氣息濃郁的上海,陸陸續續于上海神州女學、上海美專、上海藝大等美術學校執教,作了一個才學俊美的年輕教授。

此段時光,對年少早慧的關良來説,確實是非常無憂的,他不僅從國外學得了紮實的繪畫技藝,有了開闊的眼界與美好的風度,回國後且能靠自己的一技之長學以致用──既致他用,教授學生畫畫;也致己用,每天潛心在畫布前,揮灑他兒時最愛的色彩之美。

與此同時,關良與之往來的圈中的大朋友是吳昌碩、王一亭、郭沫若、鬱達夫、田漢這樣的藝術與文化名家,同時也與留日留法的同輩人周勤豪、林風眠、倪貽德、陳抱一、許敦谷等,關係極其密切。這對他深化自己的藝術修養,完整他的天真性情,起到了醇厚的滋養作用。

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關良早期的藝術生命,因為國門的開放、父親的鼎力支援與全心愛護,走得順暢,成型得大氣,越過了多少同齡的人,要直奔他夢想中的繪畫與思想的天堂。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與我們熟知的上海畫家陳抱一一樣,在享受過青年時期的灑脫平順之後,關良成年以後的全部人生歲月,其命運始終被身後更大的國家命運所左右,既親歷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的顛沛流離,又遭遇新中國成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那不可抗拒的外患,總讓繪畫之事成為生存夾縫中的點滴行為;那難以置信卻無法回避的內憂,在國家意志與個人尊嚴之間,更是前者掃蕩後者,夾縫裏也絕不讓他提一提畫筆。

人生最想畫時不得畫,最能畫時不能畫,一身的才學與充沛的精力要交給無盡的虛空,唯留得一條命在,或如陳抱一那樣連命也無法保全,這大約是那個年代的藝術才俊的共同命運。

只不過即使是這樣一種現實,在夾縫中的短暫的安穩時刻,關良還是凝結了精氣神,用好了他的天賦,讓自己的繪畫到達了他所能為之的極致。

事實上,在他一生屈指可數的幾次重要展覽中,他的繪畫才能總讓人們在心裏暗暗稱奇。1924年他曾與陳抱一、許敦谷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過第一個聯展,內中挂出他30多幅油畫,筆觸粗放,塗抹淋漓,“似乎毛糙卻極有趣味的表現”讓講究精緻寫實的傳統中國水墨人士睜大了驚惑的雙眼,卻讓喜好西方油畫的同行一片聲叫好。而1942年在成都舉辦的個展上亮相出來的戲曲水墨人物畫,紙上功夫悟得之透,用墨自在之高妙,更博得好友郭沫若與眾人的高度讚美。

那麼這裡似乎有一個驚詫,關良留日學成歸來,擅長的本是充滿現代意識的油畫,偏好的是弗拉芒克、馬蒂斯那樣的野獸派畫家的風格,還有印象派光影穿梭的炫目色彩,怎麼他會由油畫轉為畫中國傳統戲曲水墨人物?他要放棄現代主義的精神而走入傳統繪畫領域嗎?

1  2  


下一頁中産階層怎樣進入藝術品市場(四)上一頁大自在揮灑出的大氣象——管窺范揚的筆墨世界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六十期
· 藝術品平民化消費市場的興起
· 來自北國的拓疆者——“心印”盧禹舜
· 為中國文化搖旗吶喊的先行者——都本基
· 大自在揮灑出的大氣象——管窺范揚的筆墨世界
· 關良:唯有天真多得意
· 中産階層怎樣進入藝術品市場(四)
· 當代藝術可以便宜賣嗎?
· 2013年,你該如何選擇現當代藝術家
· 誰是瓦解億元時代的“波斯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