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畢武英 2012年12月4日,元代王振鵬的《江山勝覽圖》在北京保利書畫夜場中以1.012億元成交,成為2012年內地秋拍唯一一件過億拍品。而此時,距離各大拍場頻頻爆出億元拍品的“億元時代”僅僅不過三四個季度,業界對拍品“衝億”的激情也剛剛露出膨脹的端倪,就驟然紛紛退場。是什麼造成了“億元時代”的突然離去,除去外部經濟整體下滑的客觀因素,這樣的離場是否還有旁的解讀? 億元時代誕生記 近年,當國際藝術品市場作品價格動輒超過幾千萬英鎊或者上億美元時,流傳於民間為數不多的中國古代藝術品,自2009年起也開始向億元靠近,並不斷給市場以驚喜。 2009年春,北京匡時的八大山人《倣倪山水》以8700萬元人民幣成交,嗅覺敏銳的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此畫吹響了中國藝術品“破億”的號角。當時,雖然世界經濟正經受著金融危機的諸多挫敗,但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卻意外地感受不到一絲寒氣。特別是那年的11月22日,從入夜開始,一種前所未有的拼殺之氣在北京亞洲大酒店中瀰漫開來。當時,因為屢屢在各大拍場斬獲重要拍品而備受關注的上海藏家劉益謙,看似滿臉的漫不經心,甚至和坐在身邊的朋友談笑風聲,但他的目光在拍賣師宣佈第5125號拍品以2000萬人民幣起拍的時候,就凝聚在一起並流露出勢在必得的篤定。 這是一幅明代畫家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手卷,著錄于《秘殿珠林續編》,引首為乾隆題“遊藝神通”四楷書,卷中鈐乾隆諸璽並行書題跋。此外,宣統鑒藏印一方。清宮舊藏、散佚之跡明晰可辨。北京保利在拍賣前就給予了這幅手卷以重點宣傳。“吳彬作品傳世稀少,大多為博物館收藏,流散於民間的可謂鳳毛麟角,而入藏清內府並著錄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中共十八件,其中有乾隆題跋者僅此一件。卷中的乾隆題跋行書流暢,每一位羅漢都有描述性的吟咏。”因此,在開拍前,不僅以劉益謙為代表的藏家,那些被2009年火爆異常的藝術品市場燒得有些錯愕的媒體,也將視角落在了《十八應真圖卷》的最終成交額上,期盼紀錄的誕生和刷新,已成為那年拍場的主旋律。 《十八應真圖卷》拍賣開始時,已過淩晨12點,“場上看熱鬧的人大多都已散去,只有100多位行家。”圍觀的媒體曾一度擔心這件重要拍品的買氣不足,誰知買家間的競價異常激烈,“現場30多部委託電話全部佔線”,劉益謙判斷,這30多部電話中一定有林百里、趙濤、王立平、王耀輝、陳鬱、何炬星等藏界大鱷,而現場競買者更是紛紛舉牌。“劉益謙在競價到8000萬元人民幣的時候就不再舉了,靜待這件東西的價格在多方爭奪中輕鬆突破了億元大關,然後仿佛等所有對手都顯得疲倦時,他以1.6912億元成交價的絕對優勢,一舉拿下該件週旋于場內外長達半小時的拍品。”當時亞洲大酒店內一片歡騰,“因為這是內地拍場第一件過億的拍品,它承載了業界對一個行情的無限憧憬。” 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就在《十八應真圖》的熱度仍在場內外灼燒時,緊接著它的下一件拍品,曾鞏的《局事帖》,也在多方爭奪後,最終被某鄭姓買家以1.0864億元人民幣成交價收入囊中。再次加深了“億元拍品”在這年秋天帶給人們的驚嘆。據知情者透露,該鄭姓買家在第二天中國嘉德的“宋元明清法書墨跡”專場中,又以1.008億元人民幣的成交價,購入《朱熹、張景修等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 記者留意到,在《十八應真圖》和《局事帖》之前,北京保利另一個“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夜場”中,劉益謙就從2000萬元人民幣的起拍價,一路拼殺,最後以9000多萬元人民幣的成交額擊敗對手,購入一幅齊白石的《可惜無聲》冊頁,差400多萬問鼎億元大關的手筆,本已打破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成交紀錄,但很快成為中國藝術品億元之路的一塊基石,將之後相距不過兩三小時的《十八應真圖》和《局事帖》捧到億元的臺前。 可以説,2009年11月22日,北京保利夜場正式拉開了中國藝術品“億元時代”的序幕,在此後的一兩年時間內,業界對“億元”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 其實,2009年秋季的億元行情,在那年春季時就有了崛起的端倪。5月29日晚,同樣在北京保利拍賣夜場中,一幅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以3800萬元人民幣起拍,經過40多分鐘的角逐,以6100多萬元人民幣被劉益謙競得。“當時有很多向這件藏品‘打槍’的行家,勸劉益謙不要買這件拍品,但後者依然堅信自己的判斷。”不僅如此,劉益謙在之後一天的中國嘉德拍場中,又以5800多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競得一幅宋人的《瑞應圖》。這兩幅宋人古畫,將中國古代書畫的價位拉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價格區間,並引起了藝術圈外普通公眾的關注。“連當日的央視《新聞聯播》都予以報道,中國藝術品市場因為天價而從小眾走向了大眾”。
億元鼎盛的2010年 受2009年秋季行情的提升影響,2010年起有人這樣形容“億元拍品成了‘易碎品’,價格紀錄隨時都可能被打破。” 2010年春季,張大千的《愛痕湖》在中國嘉德被知名林姓藏家以1.008億元人民幣購得,這個價格又隨後在北京保利夜場中分別被以1.2992億元人民幣和1.3664億元人民幣成交的錢維城《雁蕩圖》和王蒙的《秋山蕭寺圖》打破。而這兩幅作品價格剛被媒體爆出不久,市場就又因為一幅以4.368億元人民幣成交的黃庭堅《砥柱銘》而炸開了鍋。親歷者形容當時拍賣現場的情景時説,“《砥柱銘》從9000萬元起拍,一直到3.9億元落槌,很多人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而購買該幅作品的北京王姓藏家,也正是因為這件拍品而開始受到關注。也許從1億元人民幣的價格階梯,突然飚升至4億多元人民幣,超出了公眾所能接受的理性範圍,質疑也隨之而來。不久就有某媒體爆料,稱《砥柱銘》真實成交價僅為8000多萬元人民幣,一時間輿論譁然,“直到北京保利出示代《砥柱銘》賣家向稅務機關繳納個人所得稅後的存根。存根顯示,計稅金額為3.9億元,稅率為2%,實繳稅金780萬元”,事件才得以平息。 到了2010年秋季,公眾對過億元拍品開始習以為常,而億元拍品所涉及的門類也從之前的古代書畫延展到近現代書畫及古玩雜項等。根據公開的資料可以查到,中國嘉德“秋光萬華——清代宮廷藝術集萃”中,王羲之的草書《平安貼》以3.08億元人民幣成交,同場的陳栝《情韻曇花手卷》以1.1368億元人民幣成交。北京翰海拍賣中,一幅徐悲鴻1938年所作《巴人汲水圖》以1.7136億元人民被山西趙姓買家競得。而北京保利在那年秋天,一把宋徽宗禦制琴以1.3664億元人民幣被一位低調的南方藏家購得,一幅宋 《漢宮秋圖》手卷以1.68億元人民幣成交。不僅如此,這年秋季,億元行情也終於突破了北方地域局限,在南方開花結果。“八大山人1705年作的《竹石鴛鴦》在西泠拍賣中以1.1872億元人民幣成交。”
風雲突變的2011年 2011年春,西泠拍賣一幅任伯年的《華祝三多圖》以1.67億元人民幣被浙江虞氏藏家收入囊中,當時媒體盛讚其“不僅創下任伯年單件作品拍賣紀錄,也顯示出市場已關注到海派繪畫這一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洼地。” 2011年秋,拍賣季已近尾聲時,新疆廣匯美術館以2.6億元購入徐悲鴻《九洲無事樂耕耘》給出現頹勢的市場打了強心針。 然而從2010年持續至此的億元行情,經過一年的全面發酵,突然就有了變味的跡象。“各大拍賣公司被‘億元’綁架,紛紛開始找尋‘大東西’,仿佛自己的拍場如果沒有一件拍品能夠過億,就被邊緣于所謂的‘億元俱樂部’。”當時不僅大拍賣公司執著于‘億元’的概念,連一些本身口碑就不佳的小拍賣公司,也堂而皇之地挂上‘億元’的招牌,令本身就不明就裏的普通公眾加深了對拍賣業的芥蒂。 這一年,整體經濟環境欠佳的副作用,也逐漸影響到藝術領域。“中國有實力玩得起‘億元拍品’的人不過50人,在這樣一個極小的圈子中,幾個人一旦資金鏈斷裂,就會影響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億元行情。也就是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資金鏈成為億元拍品遭遇拍後不付款‘厄運’的導火索。” 然而,無論買家出於什麼樣的理由不付款,當“過億拍品”因為天價成交變為公眾事件時,如果之後被爆料未付款,那麼,由此所引起的公眾情緒已不再關係到爆料的真實性,而是演變為針對整個拍賣行業誠信的質疑。 記者了解到,自2009年以來,在品牌拍賣公司成交的過億拍品共約20多件,其中多件至今拖延未付款或無力付款的幾乎是這些公司歷史成交最高的,比如中國嘉德以4億多元人民幣被湖南廣電集團旗下電廣傳媒買走的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等。 除了過億拍品屢屢遭受不付款,一些小拍賣公司,也紛紛打起億元的名號,頗為執著地製造著各種醜聞。比如北京某拍賣公司一件漢代青黃玉龍鳳紋梳妝檯及坐凳以2.2億元價格成交,創下玉器拍賣的最高紀錄。事後,被業界當作笑料,直指“漢代玉凳”為高倣贗品,該拍賣公司涉嫌“拍假”和“假拍”。因為根據基本的歷史知識,漢代根本沒有“凳子”。 再比如,某小拍賣公司一年之內對外公佈的數據中,竟然有幾件過億甚至過數億的拍品。 此外,2010年至2011年是金融資本急速涌入藝術品市場的一年,據統計,當時共有數百隻各類藝術品基金紛紛上市。其中不乏鉅額資金。而基金髮行方,有專業的拍賣公司、機構,比如民生、國投、邦文、歌德、保利投資、中融以及雅盈堂等。但也不乏在藝術品領域缺乏經驗卻諳熟金融體系的基金操盤手,後者在未來的兌換期內可能會遇到困境。 億元行情盛極一時後,在2011年潛伏著各種危機。
是什麼瓦解了億元時代? 從2009年末的崛起,到2011年顯露出下滑的先兆,是什麼瓦解了持續了僅僅兩年多的億元時代? 行業內專業分析人士認為這是“波斯貓效應”,他向記者解釋説,“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位德軍參謀無意之中發現對面法軍陣地上一連幾天都有一隻名貴乾淨的波斯貓在曬太陽,他因此判斷這裡必定是法軍的指揮部,因為普通士兵不可能在戰場上養貓,更不可能養這麼名貴的波斯貓。於是德軍集中了3個團的炮火將波斯貓所在的區域全部轟炸了一遍,真的找到並炸毀了法軍指揮部”。 第一隻“波斯貓”:過億拍品不付款 有業界知名拍賣人認為,2011年春遭遇拍賣不付款的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是瓦解中國藝術品市場億元時代的那只“波斯貓”。“以4.255億元人民幣成交轟動天下後,又不付款,公眾由此對事件本身産生的各種質疑,迅速蔓延到整個拍賣行業。” 藝術品行業本身就脆弱的,一旦遇到誠信危機,有時打擊是毀滅性的。“在《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不付款之前,某國際著名拍賣公司有一場收藏大家的犀角專場被上海一藏家悉數拍得,最後竟無一付款,總貨值高達3000多萬元美元。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整個犀角行情的中斷和下滑。”當時北京翰海信心十足地組織了一場犀角專場,本來根據以往行情,總成交額過億十拿九穩,誰知該公司被惡意不付款的消息一傳回內地,北京翰海這場拍賣成交總額迅速下跌,最後僅勉強突破7000萬元人民幣。 而回到內地藝術品市場,《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的不付款,首先對於委託方劉益謙來説,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拍場的買家,由於沒有及時收到拍賣款,雖然對於資金雄厚的劉益謙來説,影響的並不是他在拍場競拍的實力,而是心情。也就是説,很可能“一件拍品的不付款,會連帶幾個交易記錄的消失。”其次,該拍賣人認為“每次億元拍品的成交,外界對於這些天價數字所帶來的神經刺激頗為敏感,也容易抱著聽‘故事會’的心態來關注。一旦遭遇不付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社會整體誠信危機所表現的不滿,會立即找到附著點和發泄出口,甚至不去理會不付款背後也許另有隱情,而將整個事件打上不誠信的烙印,並以此想像整個拍賣行業的全體形象。” 第二隻“波斯貓”:拍賣公司對拍品過度宣傳 那麼,拍品遭遇不付款,就一定是買家的責任嗎?除了惡意競拍,拍賣公司在拍前對拍品的誇大宣傳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買家拍後不付款。“拍賣公司與實際不符的宣傳,誤導了買家的判斷,而 來自學界、拍賣界的各種質疑也干擾了買方的付款意願。” 以《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為例,有學者提出,中國嘉德稱《松柏高立圖》是“為蔣介石六十壽誕作”的説法很牽強。因為無論是篆書四言聯,還是《松鷹圖》,都沒有明確出現“蔣介石”的名字,篆書聯的上款也只是寫著“丙戌十月三十一日為主席壽”,而這個“主席”未必就一定是“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 據悉,電廣傳媒在購買後向中國嘉德拍賣公司索取上款為蔣介石的家屬證明,後者卻無法提供,雖然很多專家認為作品是真跡無疑,但正是由於上款人不明,拍賣公司官方公告招商的宣傳文字與實際情況不符,湖南電廣傳媒拒絕付款。另一方面委託方劉益謙也對至今拿不到貨款對拍賣公司頗有微詞。一件本應自落槌那一刻起便使拍賣三方共同獲益的過億元拍品,就這樣成為梗阻于三方關係中的絆腳石。 第三隻“波斯貓”:行業指導機構公佈數據給公眾帶來的價值誤判 除了拍品本身及拍賣公司在對拍品詮釋方面的原因,另一隻瓦解億元時代的“波斯貓”被一些人認為是行業指導機構公佈數據給公眾帶來的價值誤判 。 2012年底,中國拍賣協會公佈“2011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統計年報”,首次披露各拍賣公司年納稅額。在此之前,坊間就以稅款作為評判一家拍賣公司成交是否真實的手段,然而,長期以來,這種看似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卻因為查詢途徑不順暢而很難踐行。此次中國拍賣協會將各拍賣公司納稅額公諸於世,使得原本流於民間對拍賣公司真實經營狀況的揣測,變成一場可以放到臺面上的圍觀。 有人質疑,中拍協對拍賣公司納稅總額的考量,甚至依據該考量標準排出名次榜單,雖然在一段時間內比較客觀,但並不全面,容易給公眾帶來對拍賣行業價值判斷理解的偏差。 首先,每年秋拍季,匡時拍賣、北京保利、西泠拍賣、朵雲軒等公司大多都將時間安排在12月左右,遇到像“過雲樓”這樣的高價拍品,全額收款的期限會比較長,這樣可以上報的數據也就寥寥無幾,從而影響到榜單的公平性。 更重要的是,有人認為,今天對於拍賣市場的討論要點不是稅收這張榜單,而是拍賣公司究竟在整個拍賣過程中向社會提供了多少真正的文化發現和文化貢獻。比如,匡時在2012年舉辦了許多場次的文化活動,由於用於展覽、講座等開支不可避免,它最後的納稅額必定不會很高,但相比向國家繳納的經濟收益,匡時在2012年于社會所作的文化推廣和文化表率有目共睹,其價值也遠遠大於其所繳納的稅款。 中拍協本身對於拍賣企業價值衡量標準的偏誤,使得一些拍賣公司僅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投入。事實上,經濟效益不僅是一時的,更可能因過分執著而衍生出各類黑幕。而文化投入,暫時可能難以獲得收益,但通過挖掘每件拍品背後的資料,找出真正具有人文價值的過億拍品。2012年以2.162億元人民幣在北京匡時成交的“過雲樓”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另一方面,記者了解到,一些拍賣公司認為,為了更好服務於拍賣行業,推動執行該稅收榜單的中拍協藝委會,應該定期進行一次核心領導人的民主選舉,實行崗位輪流負責制,這樣才能在提高協會公信力的同時推動行業進步。 第四隻“波斯貓”:政府行政部門的干涉 除了行業協會在價值判斷中的欠缺,政府其他行政部門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干涉,也是造成“億元時代”迅速瓦解的重要原因。 其實中國藝術品“億元時代”倒是陰差陽錯地獲益於政府干預。“在北京保利拍出吳彬的《十八應真圖》之前,北京翰海正值十五週年,徵集到一批重要作品,並邀請海內外知名藏家參加,誰知,由於拍前遭遇行政干預,10件重要標的被強行取消,“烽火戲了諸侯”,但正是由於這場風波,使得藏家意識到國家開始重視一級文物。宋元古畫價值獲得確認,為之後衝關破億奠定了基礎。 然而,除了此次陰差陽錯地令中國藝術品市場步入億元時代,政府其餘的一些行政干預手段就顯得不那麼適宜。比如,有關部門要求所有的審查單據必須印在圖錄上,其中需要列明多少件拍品中有多少件文物。“這項要求對於信譽良好的拍賣公司無關痛癢,但對於口碑較差、贗品充斥的拍賣公司,就是將政府信譽載入在他們身上,將贗品變身為具有政府背書的文物。” 不過,雖然億元拍品不再集中出現,好在2012年末我們還有王振鵬的《江山勝覽圖》,它更像一個風向標,雖然形單影隻,但還是彌足珍貴地保留著市場對億元時代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憧憬。 希冀,2013年,那些瓦解市場的“波斯貓”都能離我們遠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