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氣”之變:黃賓虹畫論中的觀念與認同

藝術中國 | 時間:2012-10-11 16:06:45 | 文章來源:《庫藝術》雜誌

讀書>

2.“道鹹中興”

黃賓虹曾雲:

前清道光、咸豐間,金石學盛,畫稱復興。[35]

清至道鹹之間,金石學盛,畫亦中興,何蝯叟、翁松禪、趙之謙、張叔憲約數十人,學貴根柢,不為浮薄淺率所囿。[36]

……

諸如此類的説法,在黃賓虹的畫論中數不勝數。黃賓虹指出,道鹹以來,隨著金石學的興起,碑學書法的復興,繪畫的筆墨理法也從柔靡轉向渾厚,且多以公羊學為背景。而公羊學的興起是經學內部從古文轉向今文的結果,當然也與宋學的興起不無關係。實際上兩宋道學之“外王”的一面恰恰為古文經學轉向今文經學提供了思想支撐和精神營養。

黃賓虹明言,晚清以來,“因阮文達元之提倡,多士夫畫。”[37]這一點也體現在他對於三僧及其繼承者的比較研究中。研究結果表明,石濤及揚州一派流於江湖,而石溪及金陵一派則流於朝市,只有漸江及新安一派才真正具有文人或士夫傳統。譬如漸江,黃賓虹認為,其“筆墨理法全從宋人得來。其宗尚倪黃,並開啟新安一派”。同樣,這也正是黃賓虹認同道鹹畫家的因由所在,因為他們大多也都師法古人並回到了宋元,譬如何紹基、包世臣、吳熙載、趙之謙等莫不如是。

李明從筆墨理法的角度,就“道鹹中興”説作了系統辨析,特別強調了金石學與山水畫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對於筆法、墨法、章法的影響。[38]問題在於,除了筆墨理法層面上的認同以外,若更進一步地去考量、反思其心態體驗、政治文化,我們會發現另一重世界。竊以為,“道鹹中興”的背後實際上是宋元士夫傳統的回歸,背後實乃“道統”之自覺。

清學以“經學即理學”開端,以“漢宋調和”收尾。[39]道鹹以來,儘管宋學特別是程朱理學興起,但並非是取代漢學,而是漢宋調和。黃賓虹也説過,“漢儒之學理尚禮器,宋儒之學理尚性理,因近世(道鹹)兼二者之長,于文化上多一古字學發現,而將乾隆以前之舊學似乎推倒。”[40]無疑,正是因為士氣的重返及其道統的自覺,道鹹繪畫才一掃婁東、虞山之柔靡,而回歸正統。

結 語

黃賓虹明確了“院體與文人(士夫)”和“文人與士夫”雙重的區分。第一個是區分院體(作家)與士夫(文人)。黃賓虹明言,“士夫畫與作家畫不同,其間師承,遂有或異。”“世稱北宗首推李思訓,用金碧輝映,為一家法。後人所畫著色山水,往往師之。……南宗首推王維。維家于藍田玉山,遊止輞川。……讀其詩,詩中有畫,觀其畫,畫中有詩。文人之畫,自王維始。”[41]在這裡,黃賓虹明確區分了士夫畫與作家畫,然而不僅只此,在黃賓虹這裡,其實還隱含著另一重區分。誠如明季董其昌所言:“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42]繼此,黃賓虹亦認為:“理法之外,當詳氣韻可也。”[43]在這裡,氣韻不僅是氣韻,更是士夫之氣韻。氣韻的前提乃士夫及其道統認同。這是他的第二個區分,即士夫與文人之別。

黃賓虹之所以認同宋元,並提出“明人枯硬”、“清人柔靡”和“啟禎崛起”、“道鹹中興”一説,這背後不僅僅是筆墨理法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於整個士大夫這一政治文化傳統演變的自覺。如果説宋代士人企望“得君行道”,明代王學在高壓政治下轉向“覺民行道”的話,那麼清初這一群新士人走的則是與前述兩者不同的路,在“得君行道”、“覺民行道”兩願都不得遂的情況下,他們的眼光轉而關注“縣”以下的地方社會,努力地想將一套儒家的理想安放在鄉里的層次。[44]相對而言,清季的知識人的認同更接近“覺民行道”。但即便是“覺民行道”也只是階段性的,整體上已經不再是諸如兩宋那樣的“道統”時代了。

如果説以上潛在地構成了黃賓虹反思之對象的話,那麼問題在於,黃賓虹為什麼如此反思呢?

20世紀初,隨著科舉制的被廢除和士大夫傳統的終結。“意義危機”自然地成為現代中國思想危機的一個重要層面。而當新的世界觀和新的價值系統涌入中國,並且打破了一向藉以安身立命的傳統世界觀和人生觀之時,問題變得尤為困擾。各種爭持不下的新説使得傳統價值取向的象徵日益衰落,於是中國人陷入嚴重的“精神迷失”境地。[45]有意思的是,革命派也好,保皇派也罷,當時皆在利用“晚明記憶”。[46]黃賓虹亦然,不論對宋元的迷戀,還是對晚明的想像,抑或對道鹹的執著,種種體認不僅來自繪畫史本身,亦源自他對於自己所處情境的自覺與反思。他念茲在茲的是“士夫”或“士氣”,而支撐“士氣”的正是“道統”。這本身便是對“意義危機”的自覺回應。

毋庸諱言,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認同,我們既不可簡單地將其歸結為保守,更不能將其當做激進對待,保守與激進已無法概括諸如黃賓虹這樣的知識人的政治文化心理。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一位不完全意義上的“清遺民”,其一言一行、舉手投足之間都不乏對這個時代生活、政治的深刻體驗、自覺與反省。如果説普遍意義上的“清遺民”是“抱道自逸”、“抱道自任”的話,那麼黃賓虹則不然,其背後隱含的是“道統”的自覺。也就是説,“抱道不自逸”,“抱道不自任”。當然,對於作為畫家的黃賓虹而言,儘管常常處在“仕”與“隱”的兩難中,但他並不意在“仕”,毋寧説他只是為了樹立獨立人格,進而在“道統”與“治統”之間建構一種張力關係。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原載《文藝研究》2012年第5期。

1  2  3  4  5  6  


庫藝術30期

張肇達:內化于自然的精神性書寫

潛居經年,靈光一現——祝崑油畫作品中的“天機”

讀田黎明的繪畫藝術

胸無成竹•筆隨意動——談陸春濤觀照自然的別樣視角

一個當代水墨藝術家的精神自白與水墨私語——蔡廣斌當代水墨創作專訪

“士氣”之變:黃賓虹畫論中的觀念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