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王俊:回到內心才是可靠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6 13:58:15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王俊《客廳》,裝置,混泥土、地板磚、石膏板、鋁合金窗、電扇、掛曆等,1200x1300x280cm,2007年
 

李:你曾經對繪畫感到絕望,那麼當下的藝術創作心境是什麼?

王:現在進行的繪畫是開始於2008年,從那時我開始進入自覺的繪畫狀態,不再局限于自身情感的表達,開始回到繪畫本體的實踐中去,我將在攝影和裝置方面的部分思考切入到繪畫中,去努力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系統,我的路徑不是沿著單一的線索在走,它是兩到三個支點彼此交替進行著。李:這種自覺的繪畫狀態,是不是就意味著你的繪畫現在比較“自然而然”。王:我現在遠未到達“自然而然”的狀態,這應該是終其一生去努力靠近的目標。我認為繪畫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是樸素的表達,自然的流露。以前我的繪畫有著很強的情緒性,比較直接地在表達對生活感受的疼痛和困惑,在情感宣泄和克制的兩極之間遊走,怎樣平衡好這兩者曾經令自己很沮喪,也一度失控流於表面。但是現在,我越來越這樣認為情緒是不可靠的,節制很重要,在作品中我願意將激情壓縮在只可近觀的小單元裏,而作品整體是沉靜和簡潔的。相較而言,我比較喜歡超越性強一些的東西,喜歡過程中追問的痕跡。

李:能否具體闡釋一下“樸素的表達,自然的流露”?

王:其實就是怎麼誠實的去面對自己的內心。在學生時代我們都會常説“才氣”、“靈感”之類的,現在我覺得這些都是一些低級的詞彙,還是回到內心才是可靠的,在輕鬆的狀態下人會更加真實,我希望自己會越來越放鬆,身體如果太過於知識化是會阻礙內心自然釋放的,並且難以持久。在近期的繪畫裏,我開始警惕先入為主的意圖是否有概念化的嫌疑,也嘗試在為我的線條鬆綁,慢慢的在作品中強化繪畫手感。

李:就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緒過程中不斷調節自我。你怎麼看待當下中國當代藝術?

王:我覺得中國當代藝術現在只是在剛剛形成的過程中吧,中國這一塊的歷史太短,當代藝術的創作思想和核心價值觀基本還是源自西方,我們只是暫時提供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東方版本,一些具有東方色彩的注腳,而這種注腳又更多的只是關乎政治和特有體制下的奇跡化裂變,真正建構性的核心價值觀和語言方法還沒有立起來。

李:你認為中國文化中吸引你的因素有哪些?文化的復興與個體啟蒙、個體主體性的關係是什麼?

王:傳統是一條河,有太多的彎彎曲曲可淌,如果談到個體的啟蒙與主體性,我更看重儒家關於“知行合一”的思想,思想不是那些指點江山言説的快感,到某個階段,一定會死磕或動真格,但這卻是最難的,陽明先生當年也未完整的做到這一點。我想,對“真”靠近最重要的途徑是“踐行”,是“身體力行”。“踐行”比“言行”重要得多。用行動去實踐自己的所思,否則,再深入的思考也就是想想而已,語言再漂亮,身體也是搖搖欲墜,只是一種思維的意淫,如在水面上跳躍的石子,漂的再漂亮,終究也難持久。用行動身體力行的去印證自己的所思所想,才是一種誠實的體現。人的獨立首先應該是建立在誠實地尊重自己內心的基礎上,沒有獨立鮮活的心靈怎麼可能有人的主體性的彰顯,其實,在這個整體分裂的現場裏,啟蒙只是剛剛開始,啟蒙只是文化復興的鋪路石。

李: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的語境中是否有合理之處?如何看待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係?

王:傳統和現代的關係是一個挺宏大的問題,我看待傳統的視角也在不斷的變化,我想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今天,對傳統最具責任感的態度就是去努力弄清楚什麼是傳統的本來面目,再對其做現代性的轉化,讓傳統中的優質分子在現代的生活情境中鮮活起來,如陽光和雨露一樣滋潤生活。傳統不應只是過去古老的東西,它就無聲無息的潤在生活中,象呼吸一樣自然而必須。

1  2  3  4  


下一頁中國文化復興與社會理想的重大轉向上一頁杭間:藝術的身後還有其他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第五期
·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 對“中國當代藝術院”的歷史陳述
· 高士明:“當代”是一片流沙
· 茅小浪:“虛無之有”乃藝術的最高原則
· 杭間:藝術的身後還有其他
· 王俊:回到內心才是可靠的
· 中國文化復興與社會理想的重大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