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王俊:回到內心才是可靠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6 13:58:15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王俊《時間的遺存》,裝置,報紙、鋼管、混凝土,930x820x280cm,2006年
 

李:怎麼看待“虛無”與“真實”?以及它們在你繪畫中的聯繫?

王:我想,只有充盈的心靈才可以到達真正的虛無,虛無是一種境界,它不是簡單的對世事的逃避,相反,卻是對簡單進取的超越,反而更靠近一種真正的實在。對“有無”的思慮,大抵源自對“真”的困惑,在懸置了意義的時間之流裏,去靠近一種虛空,在我現在看來卻是一種最為實在的渡過。在我的繪畫裏,所描繪的圖像幾乎是沒有什麼明確意義的,有時候就是一草一木,一張紙片、一個筆觸的臨摹,我只是試圖從一個簡單的點出發,去製造一種帶有自我質詢和追問的圖像,在製造過程中留下反反覆復找尋的痕跡,最終的畫面只是靠近途中拋下的一個假面,是一個面具,是各種漫長論證又不斷被擦抹的證據。我不追求繪畫上題材和風格的確定,將自己的感受放逐出去,將意義拋向一種荒野,讓其自由落地、生長,理想中的繪畫狀態是如魯冰遜荒島漂流記一樣的,在絕境中尋找一條生路,可能這種繪畫的表達更靠近一種想往中的“真”。很多時候很難看清楚一些東西,留下的只是一些臨時性的只言片語和閃爍其詞的證據。有時候覺得看清楚了一些,但那一刻實際上卻是模糊了,我想,這是我所理解的真實。

李:對於“未知”領域,你的感受是什麼?是恐懼、興奮,還是其他感受?

王:每一次創作都是踏上一條未知之途,前景是黑暗的,做作品的過程是在黑暗中找到一條活路,找到一個有光亮的出口,將一個模糊的念頭逐漸明晰起來,我對未知領域持續的抱有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促使自己前行最大的動力,也會反過來不斷的發現自己,反窺自己的內心,對未知領域的觀看和涉獵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和肯定的過程,獲得新經驗的同時也會不斷的促使自己去回望曾經的經歷,刷新的同時也將一些動人的部分保存下來。

李:從最初從事版畫,後來又開始布面繪畫、裝置、攝影等方式的創作,這些年你從事藝術創作心境和藝術觀變化的最主要階段有哪些?

王: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學的版畫,版畫是一個交叉性的綜合學科,我對其他媒介的嘗試和所學專業是分不開的。至今我對版畫都抱有很大的熱情,對銅版畫的喜愛更多的保留在現今的布面繪畫上。2003年前後,我對繪畫感到絕望,覺得繪畫的可能性已經很小,更多只是為商業而存在,非常不滿周邊的繪畫環境,也認為自己不太可能在繪畫上有所作為,這和當時大的氛圍也有關係,那正是國內新媒體風起雲湧的時候,新鮮的領域和表達方式對我有天然的吸引力,我對攝影和裝置的嘗試,是從質疑自己的日常經驗開始的。持續數年的《閱讀》系列主要是關於身體和知識關係的思考,當時我陷入了“所知障”的焦慮,困惑于在資訊瀰漫的時代是知識身體化還是身體被知識化?個體內心和外部世界的週旋、抗衡的關係是當時思考的重心,這樣的作品還包括《時間的遺存》、《客廳》等。但是這幾年我並沒有放棄繪畫,我作了大量的紙上作品,一直在做繪畫語言的探索。

1  2  3  4  


下一頁中國文化復興與社會理想的重大轉向上一頁杭間:藝術的身後還有其他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第五期
·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 對“中國當代藝術院”的歷史陳述
· 高士明:“當代”是一片流沙
· 茅小浪:“虛無之有”乃藝術的最高原則
· 杭間:藝術的身後還有其他
· 王俊:回到內心才是可靠的
· 中國文化復興與社會理想的重大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