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微言大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5 15:44:29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行為藝術中國文獻——1985—2010”展覽現場
 
 

黃靜遠(藝術家):如果當代藝術評論能像影評的發生率、參與率、切身率那樣高,似乎也是很有前景的事情。自從類似超女的選秀節目出現以來,我一直“嫉妒”什麼職業都可以做到電視的真人選秀邏輯裏去。要是有一個評選誰是最好的藝術家的電視節目,那應該怎麼做?怎麼硬化標準,怎麼電視化文字評論,怎麼通俗化一個少數人的職業/特長。去年這類節目在美國出來了,評選優秀的視覺藝術家,蠻好玩的。二 .

2011年元旦,宋莊美術館舉辦“行為藝術中國文獻——1985-2010”展。開幕式上,幾位沒有入選的宋莊行為藝術家在現場進行行為藝術表演,對該展覽進行抗議。請您針對該事件或這幾年行為藝術現狀進行評論。

李笑男(博士後):展覽體制自誕生起就伴隨著權力,印象派也是從“落選者沙龍”開始展開面對社會的更大可能性的。但對藝術而言,我們更希望看見的兩個字應該是“權利”,而不是“權力”。行為藝術是一種靈活機動的藝術形式,它的産生伴隨著反抗體制規訓的努力。行為藝術所形成的自身藝術語言體系是當代藝術非常有代表性的組成部分,它的非商業性也是它的活力所在。如果行為的“嘩眾取寵”被作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和實現作品目的的必要手段的話,無可厚非;如果“嘩眾取寵”成了行為藝術的目的,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盛葳(藝術史博士):這很合理,主辦方有自己的標準,而落選者則有申訴的權利。未見聞“抗議”藝術家的作品,很難判斷是否該入選。行為藝術近幾年越來越困難,這種困難一方面來自外部環境的許可和容納度,另一方面也源於行為藝術自身的規律,難以在原有邏輯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其邊界。行為藝術的舉步維艱是世界藝術所共同面臨的現狀,作為“異議者”出現的行為藝術,本身就不倡導本體、本質,所以並不需要堅守一種固定的“行為藝術”模式。該放棄的,讓它隨風去吧,該留下的,自然會在浪濤退去後沉澱在沙灘上。

蔣文博(高等教育出版社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藝術制度是一整套龐大的系統,它不僅僅包括進入展廳的展覽行為、進入拍場的拍賣行為、進入畫冊的出版行為等,同時也包括落選藝術家的展出、民間自發的交易、內部交流的印刷等。宋莊文獻展落選的藝術家,他們有權保持沉默,同樣也有權如同火山爆發般表露自我的觀點,用行為藝術的方式展示出來。歷史也顯示,藝術制度的邊緣從來都是處於模糊狀態,被“官方認可”的藝術家與“在野狀態”的藝術家,始終處於轉換不定的過程中,永遠都不存在固定的藝術家身份。在一定意義上,“藝術制度”倒像是坐在火山口上的頑童,那些隨時可能噴發的岩漿,它既要熔解現成藝術制度,卻又是藝術制度真正的內在力量。

夏彥國(策展人):當代藝術的圈子化,江湖化非常嚴重。“去江湖化”對於批評家來説是非常必要的。藝術家等其他從業者也應該盡可能去除自身生活和創作的悖論性。如果藝術家都能潔身自好,有獨立的人格和精神。打破既定的遊戲規則,不被規則左右和誘惑,才是正道。無知徒增匪氣,混亂生。

1  2  3  


下一頁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上一頁把風暴引進更高的城邦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2011年第一期
· 把風暴引進更高的城邦
· 微言大義
·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 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
· 心靈的自由與人性的回歸
· “線上人間”水墨的“民國風”與影像的“流變性”
· “視覺運動”架上繪畫研究系列之一
—— 一種藝術內部問題研究的繪畫(節選)
· 王廣義:“霧狀思想”與“不確定”
· 多多:耕犁之美